【摘 要】
:
网络“种草”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消费指南,在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商品筛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种草”成瘾的消费危机。目前国内学者较少关注口红“种草”现象,往往对两者作为分离的对象进行单独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女性用品,口红本身有特殊的性别意义,因此研究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如何对这一产品进行策略化建构将对理解女性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一章中,笔者通过研究网络“种草”的传播渠道、传播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种草”作为现代生活的重要消费指南,在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和优质的商品筛选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种草”成瘾的消费危机。目前国内学者较少关注口红“种草”现象,往往对两者作为分离的对象进行单独研究。作为一种典型的女性用品,口红本身有特殊的性别意义,因此研究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如何对这一产品进行策略化建构将对理解女性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一章中,笔者通过研究网络“种草”的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对“种草”这种介于营销活动和传播活动之的社会实践进行梳理。在第二章中,笔者将“种草”活动中的“种草者”与“被种草者”联系起来,同时借用波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等理论进一步分析“种草”中的符号建构、成瘾机制、身份认同等问题。最后,在第三章中,本文探讨消费社会中的女性与“种草”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张力。在现实层面上,对于口红“种草”的研究有利于女性消费者更理智有效的支配个人财产。在理论层面上,该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来观察当今消费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及其深层动机。本文以口红这一极具性别色彩的商品为切入点,探讨网络“种草”成瘾现象的深层原因,关注“种草”这一新型经济现象的本质,以及种种推广手段是如何利用、推动、消解女性主义的社会影响,旨在揭示网络“种草”背后的消费主义陷阱,厘清女性主义发展和女性消费主义之间的博弈过程。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澎湃新闻为个案,通过观察并勾勒当下新闻工作者的大致日常新闻实践行动,试图解释背后的真实而又复杂的新闻生产实践逻辑,进而管窥数字媒体的发展现状,为之后媒体转型提供个案参考。本文发现,互联网技术环境下新闻记者的新闻生产实践在以下方面有了突出的变化:网络渠道的扩大使得媒体开始丧失绝对主导权,即时性的新闻生产逐渐成为记者工作的常态。时空逻辑的改变促使着新闻生产流程和记者工作节奏改变,记者在流动的空
有关两性规范的社会要求在人类的繁衍过程中被逐渐强化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影响着人们对自身的行为约束。且这种社会性别规训是造成两性不平等关系的根本原因。但随着近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动、女权运动的兴起及审美主体和标准的变化,大众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并反抗社会对两性性别气质的规训。在此过程中媒介作为社会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有着呈现和重塑社会共识的作用,其还是不同观念斗争和协商的场域。由于虎扑APP用户构成中90
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公共卫生议题成为世界焦点。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作为国际传播中的权威话语主体,是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声音和立场的重要角色,其话语呈现了“新冠疫情”发展的历史过程,记录了中国应对疫情的全方面举措,其中所潜藏的话语建构是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形势等社会语境的观照。本文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涉疫话语为话语实例,选取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第一场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到2020年末最后一场发布会的涉
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更新,网络媒介发展日新月异,不同平台中集合着前所未有且丰富的社交信息与资源。一群独具城乡结合特色的新生代小镇青年加入其中,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着分享式社交行为,塑造着个性化自我形象,体现着具有个性的的自我呈现模式。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指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实质是一种表演,“理想型形象”与“真实型形象”相互交织,在自我呈现的过程中也不断建构着与他者和社会的关系。本文选取13位新生代小镇
2020年,受疫情隔离政策的影响,线下博物馆的参观量大幅降低,但“云端博物馆”却收获了可观的浏览量,一时间,“沉浸式云参观”成为热议话题。但“云参观”不是博物馆沉浸传播的唯一存在方式,在线下,实体博物馆早就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由此看来,沉浸开发出了新形态,但本身却并不是新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沉浸”进行追溯与再定义。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对史料进行了搜集,对文献进行了梳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从微博超话的流行到豆瓣小组的火爆,虚拟社群逐渐成为人们参与网络社交时的常用交流场域,它满足了跨时空、跨身份的多人在线活动、信息共享、情绪表达等社会需要。情感是维系社群的内在动力,情感话题是人与人交流的纽带。情感类虚拟社群中个体表达和互动也逐渐成为研究的关注点。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情感类虚拟社群——豆瓣劝分小组作为观察对象,对小组的组织架构、社群特色;小组活动中个体的情感表现、群
<正>随着AI、5G、大数据发展以及线上电商的崛起,线下传统商业街竞争力。本文以大连胜利地下商场为例,通过对传统商业街的深入分析,以媒体视角提出其复兴路径的可行性建议。本文以美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的视角审视这一社会问题,从解决传统商业街文化内涵薄弱、媒体宣传力度不够等方面进行思考,希望通过对大连胜利地下商业街的改造使其重新发挥展现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多学科的空间思潮的兴起,为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本研究是以空间媒介理论切入,在由“空间转向”向“空间媒介转向”不断被提及的当下,以苏州河和黄浦江滨江滨水沿岸的公共空间为载体,集中于其中的“空间媒介化”主题,试图从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流动的空间三个层面来探析空间媒介化与城市记忆建构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提供借鉴措施和判断思路。同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稳步推进“一江一河”建设
当下,一味关注负面的、冲突的新闻报道已无法为社会进步提供积极驱动力。抑郁症作为病因不明且识别率较低的精神疾病在报道时稍有不慎容易加深受众对抑郁症的偏见与污名化,抑郁症议题的新闻报道常常被负面框架所裹挟。公众已经厌倦了媒体只揭开社会伤疤,但对其如何愈合置之不顾的行为。社会要求新闻媒体摒弃消极新闻习惯,做对社会负责的新闻,建设性新闻应运而生。建设性新闻拥有融合积极心理学的跨学科优势,将正向心理技巧与新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本参与下“网红”成为一种符号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年轻人对网红地的“打卡”也成为一种惯例,这是一种具有盲目性的群体性行为,“网红”民宅的打卡行为也成为媒体批判的现象。伴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以民宅为代表的这类私人场所成为供游客参观的网红地,人们在私人场所的打卡行为不但造成个体价值观的歪曲,更对社会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如何解释近年来频发的类似打卡行为,如何解决此类现象的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