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年间,中国诸多地区在全球化、城市化和商业化三重要素的推动下快速生产了巨大的城市繁荣。但过度关注物质空间营造而忽略其中人文内涵建设的城市发展方式也导致了诸如文脉断裂、认同缺失和传统式微等现代城市通病。另一方面,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具有三千一百多年营城史和一千一百多年建都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位于西安明城内的三学街片区其地块发展历程可追溯至隋唐时期,是西安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在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到存量盘活的时代背景下,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在未来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避免重走“去场所化”的老路而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延续地方传统生活?随着近代建筑学科领域从表象的空间操作向深层的人文内涵的关注转向,诸如诺伯·舒茨、凯文·林奇和爱德华·拉尔夫等理论家先后从现象学、心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多元化的学科视角对“空间”载体背后的“场所”内容进行了探讨,并逐渐形成了基于“形式”、“活动”和“意义”三要素的场所研究体系,为后来者对城市或区域的场所精神特质开展研究、进行分析奠定了成熟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背景,本文旨在重点研究西安明城三学街片区的场所精神,通过挖掘和梳理这一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所表达出的关于“此时此地”的场所特质,为未来该片区的城市更新和社区营建提供人文建筑学层面的设计依据。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追溯过去,从历史沿革入手梳理该片区自隋唐以来不同发展阶段在时间轴上叠合形成的三学街片区文脉涵构;然后回到当下,通过对三学街片区场所的形式、活动和意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展现该片区物质环境形成的安全感、方向感与认同感、归属感,多元的复合性活动形成的地方生活整体特征以及此时此地的人形成的与三学街场所之间的情感关联;最后展望未来,从上位规划、中间建设和末端管理三个层面对三学街片区存在的场所认同危机进行调解并提出相应的场所营造策略,试图重整和强化基于三学街片区独特历史遗产和当代生活的场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