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LT1蛋白在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中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uan898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不同患者结直肠的癌组织、腺瘤组织、增生性息肉中SGLT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并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比较SGLT1蛋白表达与其临床资料的相关性,从而初步探讨SGLT1蛋白在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发展及癌变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入组2019年09月至2021年09月共185例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切除结直肠息肉并送检病理组织活检的受试者,收集标本185例。其中病理类型为增生性息肉32例、管状腺瘤40例、绒毛管状腺瘤44例、锯齿状息肉29例、结直肠癌病变40例,根据病理类型将其分为5组,分别为增生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管状腺瘤组、锯齿状息肉组、腺癌组;其中管状腺瘤组及绒毛管状腺瘤组可根据异型程度高低进一步分为低级别组、高级别组2个亚组。应用这些切片做免疫组化实验观察SGLT1蛋白在不同病理类型及不同异型程度表达情况,同时收集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SGLT1表达情况与这些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1.SGLT1蛋白表达情况:增生性息肉组阳性率46.9%(15/32),管状腺瘤性息肉组阳性率65.0%(26/40),绒毛管状腺瘤组阳性率63.6%(28/44),锯齿状息肉组阳性率62.1%(18/29),腺癌组阳性率87.5%(35/40),在增生性息肉组、腺瘤性息肉组、腺癌组中,SGLT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显著上升趋势。2.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分组,SGLT1蛋白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3.772,P=0.008),腺癌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四组,与增生性息肉组(χ~2=13.827,P<0.001)、管状腺瘤组(χ~2=5.591,P=0.018)、绒毛管状腺瘤组(χ~2=6.364,P=0.012)、锯齿状息肉组(χ~2=6.104,P=0.013)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增生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管状腺瘤组、锯齿状息肉组两两组间比较,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根据不同程度异型程度分组,SGLT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低级别异型增生组、高级别异型增生组中分别为60.0%(24/40)、68.2%(30/44)。在增生性息肉组、低级别异型增生性组、高级别异型增生性组、腺癌组中,SGLT1蛋白阳性表达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有统计学差异(χ~2=14.379,P=0.006)。腺癌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与低级别异型增生组(χ~2=7.813,P=0.005)、高级别异型增生组(χ~2=4.467,P=0.035)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增生性息肉组、低级别异型增生组、高级别异型增生组、锯齿状息肉组两两组间比较SGLT1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4.根据息肉生长部位分组,不同病理类型息肉在左、右半结肠中的生长有统计学差异(χ~2=18.332,P=0.001)。进一步比较息肉中SGLT1蛋白阳性表达与息肉生长部位的关系,总体左、右半结肠息肉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83/116)、56.5%(39/69),左半结肠息肉SGLT1蛋白表达高于右半结肠,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352,P=0.037)。其中腺癌组的左、右半结肠SGLT1阳性表达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而增生性息肉组、管状腺瘤组、绒毛管状腺瘤组、锯齿状息肉组中息肉生长部位SGLT1阳性表达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在左半结肠生长的息肉,不同病理类型SGLT1蛋白阳性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4.846,P=0.005);在右半结肠生长的息肉,不同病理类型SGLT1蛋白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P=0.610),该结果考虑与右半结肠所含样本量太少有关。5.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息肉患者在年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是否吸烟饮酒、是否患高血压及糖尿病中、血清生化指标中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越大SGLT1阳性表达率高,病理类型趋于恶性。结论:1.SGLT1蛋白表达在增生性息肉、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组织中呈进行性上升,腺癌组SGLT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组;SGLT1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发生、发展相关。2.组织异型程度越高,SGLT1蛋白表达阳性率越高;SGLT1表达可能与结直肠息肉异型程度相关。3.左半结肠息肉SGLT1蛋白表达高于右半结肠,腺癌组中左、右半结肠SGLT1阳性表达有统计学差异;SGLT表达可能与息肉生长部位相关。4.SGLT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有关,年龄越大SGLT1阳性表达率高,病理类型趋于恶性;与性别、高血压史等临床基线资料无关,SGLT1可能是肠息肉病严重程度以及未来是否会发展至癌症的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由于供应脑白质及脑灰质深部结构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受到各种病因影响所导致的慢性进行性疾病。CSVD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赖影像学。核磁共振总负荷评分可以从整体评估其严重程度。近些年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代谢综合征等疾病或血
学位
背景和目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外周血小板减少(<100×10~9/L),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最常见部位是皮肤和粘膜,血小板严重低下会出现重要脏器出血或颅内出血而致死,因此血小板计数<30×10~9/L或者有活动性出血表现时应给予治疗。目前ITP的一线治疗方案仍然是糖皮质
学位
本文对高压电机H级绝缘系统进行研究,检测了H级绝缘结构所采用的电磁线、少胶粉云母带、绝缘浸渍树脂的各项基本性能。制造了线圈试样,并对线圈试样进行电气性能测试、电老化试验和电热老化试验。结果表明:该绝缘结构线圈试样在击穿电压及介质损耗因数方面的电气性能优异,该线圈试样能够满足H级10 kV高压电机的相关技术要求。
期刊
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多种危险因素均可影响AF的发生,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也是其中之一,同时HF又是AF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所以经常共存,研究表明合并HF的AF患者往往预后不良,而AF患者出现新发HF的因素尚不清楚。既往多采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但随着机器学习技术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波电轴、P波时限及V1导联P波终末电势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其在阵发性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此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连续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127例,其中阵发性房颤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6例,进一步将这86例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37例
学位
背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在常规体检中应用高分辨率超声逐渐增多,人们发现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并不低,但其恶性较少,仅为7%~15%。出于人们对肿瘤的担忧,因此需要对甲状腺结节的病理性质做出诊断。超声是甲状腺检查最常用的手段,甲状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的提出,对超声特征进行规范,TI-RADS对结
学位
目的:对行左束支区域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治疗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进行研究,评价近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21年6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患者(n=60例)及行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al pacing,RVSP)的患者(n=6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B
学位
目的分析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发病一年后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行PPCI且有完
学位
低碳经济赋予企业价值新的内涵,开发碳资产是提升企业低碳价值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以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及价值链等理论为基础,以丰田汽车公司的低碳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案例研究法,探索并构建碳资产价值创造机制。研究表明:碳资产与企业价值创造之间存在积极的互动关系;企业的低碳价值创造首先要均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碳资产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低碳要求,从而为企业的低碳价值创造提供必要条件;碳资产利用低碳价
期刊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合并及不合并高血压的高龄老人肾动脉阻力指数(renal resistive index,RRI)的差异,旨在观察合并高血压对高龄老人RRI的变化以及探讨RRI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高龄老人67例,男41名,女26名,平均年龄89.64±4.83岁。所有高龄老人均记录一般临床资料、既往史、用药史和实验室指标检查结果,行心脏超声检查以及行肾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肾主动脉收缩期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