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归属感对其社会化影响的研究——以安徽省太和县W村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seekerw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经济状况。不过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不断凸显,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父母外出务工时不得不面临亲子分离的状况,这些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继续留在农村生活的特殊儿童群体被称之为留守儿童。  本文以安徽省太和县W村为例,通过对村内留守儿童进行深度访谈,同时结合文献研究的研究方法,从村内留守儿童家庭归属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家庭归属障碍及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和应对留守儿童家庭归属障碍的可能途径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家庭变动过程中留守儿童的家庭归属感。  关于留守儿童家庭归属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首先对父母外出务工前后留守儿童家庭归属感进行了比较,发现父母外出务工前,儿童的家庭归属感一般都是核心家庭;而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的家庭归属感则发生了变化,针对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留守儿童对“家”的理解、父母外出务工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父母外出务工后与孩子的互动体验、孩子与当前生活家庭的互动体验。  调查表明,大部分孩子存在着家庭归属障碍,为了减少家庭归属障碍对于留守儿童家庭社会化的不良影响,本文拟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社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改变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家庭层面的解决途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父母尽量在与孩子建立起稳定的亲子关系后再外出、父母外出时尽量选择孩子较熟悉的监护家庭、父母外出后要多于孩子和孩子当前生活家庭进行沟通,以降低父母外出务工给孩子家庭社会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其他文献
本研究试图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某大型国有企业的实地调查,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来探究和分析:市场转型过程中大型国有企业
手机零售企业是一类应运而生的企业,是科技与时代的产物,手机产品自1987年进入中国,已由一种奢侈消费品演变为普通的大众消费品,现在已俨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
“恰依”是维吾尔族社会中常见的文化现象,不管是物质层面的“恰依”礼物,还是精神层面的“恰依”文化,都已渗透到了维吾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恰依”塑造了维吾尔族妇女的关系
族际间的差异是产生族群认同的基础条件,而我国各民族所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正好为族际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族群成员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了自我族群意识,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