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族际间的差异是产生族群认同的基础条件,而我国各民族所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正好为族际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族群成员正是在这样的情景下产生了自我族群意识,从而强化了族群认同。但随着时代的变迀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给多元文化提出了挑战,频繁的族际互动所带来的同化现象也引发了我们对各民族族群认同的重新思考,也使得族群认同成为社会学主要探讨的研究主题。众多学者在族际互动影响族群认同的研究中都普遍认为族际互动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对族群认同产生强化抑或削弱的效应,但为何族际互动会对族群认同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应?什么是导致族际互动强化抑或削弱族群认同的关键?这一问题还有待解决。 在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的急剧转型使得族际互动与族内互动的模式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故此仅仅笼统研究族际互动对于族群认同的正负影响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偏居一隅”的木梯村羌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大跨步进入现代社会,因此本文利用农业社区的羌寨和现代旅游社区的羌寨进行对比研究,文章基于两地不同的商业化状态,着力分析为何商业化程度更高的木梯村,族群认同会更强?本文在民俗旅游的背景下,将族际互动细致划分为社会文化互动层面与经济互动层面,在结合原生论、工具论两种主要的族群认同理论的基础上,从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四个维度更为精确地把握两地羌民的族群认同。其次利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分析族际互动影响族群认同的具体作用路径,引入族内互动这一调节变量,从而探讨族内互动在族际互动影响族群认同的路径中所起的调节作用。 本文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分析了族际互动影响族群认同的显著性因子:族际互动的社会文化互动层面较之经济互动层面对族群认同的影响更加显著;二是在族际互动影响族群认同的路径中,族内互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紧密的族内互动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族际互动对族群认同产生的消极影响;三是族群认同的发展在于传统文化与利益诉求的完美结合,传统的文化特质作为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同时再加上既得利益的驱动,构建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本文不仅进一步拓展了族际互动影响族群认同研究的实证成果,也为今后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为如何构建新的族群认同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能让族群成员在增强族群认同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地区的自洽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