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基于对山西城乡聚落现存古建筑的系统考察,发现“窑房同构”的营造方式,是晋系古建筑的主流技术形态。窑洞与木结构房屋相结合的形态,表现为“窑上建窑”、“窑上建房”、“窑前建房”、“窑顶檐厦”、“无梁结构”和“窑脸仿木”这六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同构方式。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有时单独应用,有时将几种技术复合施用于同一建构对象上。由此产生的窑房同构建筑,就其空间、构造和视觉形态而言,造型丰富多彩,地域特色鲜明。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由9部分组成。第1章论述选题的源起、课题的意义和研究目标,课题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研究难点,以及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章论述晋系古建筑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历史沿革和地域分区;第3章梳理了窑房同构营造类在山西城乡聚落中的分布,不同建筑类型中的窑房同构现象,以及空间布局与形制;第4章分析了山西穴居窑洞的原型与演变,锢窑的类型与做法,以及空间、环境与结构;第5章论述了木结构建筑在山西的产生、发展、演变、定型的全过程,以及窑房同构建筑技术的沿革;第6章、第7章和第8章为论文的研究重点,论述了“窑房同构”营造类六种技术形态的形成机制和营造做法;第9章为余论部分,总结归纳了“窑房同构”技术的发展阶段、经验理性和认知规律,分析了这种技术形态的深沉结构和形成动因。论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创新方面来看,本课题基于笔者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以“窑房同构”技术现象为线索,分析了上述六种技术方式的原理和科学规律。初次将“窑房同构”的技术现象归纳、总结为晋系古建筑的典型技术形态,阐明了晋系古建筑的关键技术和地域特征,记录了山西民间营造技艺的主要内容。为人们准确、全面、系统地认知晋系古建筑地域特色,提供了由感性到理性的理论依据,建立了晋系古建筑的理论框架和逻辑秩序。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本课题归纳总结了山西窑洞洞口券形的种类,运用数理计量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券形窑洞的力学性能以及施工的技术难度。发现抛物线券形窑洞,尽管受力合理,但由于施工较为复杂,被后期的双心圆、或三心圆券形窑洞所取代。这一结论,为山西窑洞建筑的断代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三是从应用创新方面来看,本课题的研究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视野。较之于纯木结构的古建筑,“窑房同构”的技术形态,其结构特点和破坏机理更趋复杂,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论文梳理了此类文物建筑在山西的分布和类型,总结了“窑房同构”技术的要点,为科学保护这些文物建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方法。由于窑洞结合木结构房屋的同构形态,是一种基于经验理性基础上的技术常识与范式,其建造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逻辑的混乱,从而给建立在近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实证分析,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所以,这一颇具地域特色的技术方式,存在一定的客观局限性。此外,囿于作者的水平所限,未能发现其逻辑性较强的科学规律,实为本文的不足之处,有待专家的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坚定作者的科学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长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