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城镇化所致的城乡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成为政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发展背景,分城乡角度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深入、全面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城乡养老金支出水平差距较大(2008年城乡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相差近3.22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比重相差近15.49个百分点)。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养老金支出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2008年中国养老金支出占GDP比重约为3.26%,占财政支出比重约为15.58%,而2005年OECD国家养老金支出占GDP平均比重约为7.2%,占财政支出比重16.69%)。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水平相差甚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制度替代率维持在70%-90%,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维持在58.5%左右,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仅维持在8.81%-22.01%)。同时,从制度替代率的角度来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优缴费年限为35年。从本文对城乡养老保险基金未来发展趋势的测算分析来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当年结余将在2035年出现赤字,赤字规模达126.6亿元;2023年至2038年统筹基金赤字规模有所缓解,但2038年后统筹基金赤字规模逐步扩大。2034年财政用于新农保“出口补贴”金额最高将达1263亿元,2021年“进口补贴”最高将达85.55亿元,同时,新农保基金滚存结余将在2025年出现拐点,并在2045年出现亏空,赤字规模高达495亿元。本文认为,单纯依赖参数调整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财政支付压力的缓解是有限的。而有效的办法是加快推进制度间的整合,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替代率的同时,逐步建立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并探索拓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保证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