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扶贫开发和消除贫困的第一必要条件。新疆贫困地区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新疆贫困地区自我能力的提升绝不是靠简单的“大面积的开发”、“大范围的开采”所能解决。扶贫绩效不显著、返贫率高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贫困地区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而所造成的表象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只能缓解短暂之痛,治标不治本,治理贫困必须从源头做起,即最终消除区域性贫困必须落脚到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上。首先,文章以发展观的演变为基础,对发展理论的演变,能力发展观、能力方法的应用及学者们对能力方法的评价与补充做了系统的研究。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视角,把能力分析方法引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根据区域发展的投入要素视角,认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体现为区域发展要素的数量和要素的生产率,这些要素大体可区分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等,所以本文认为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指一个区域的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总体体现,是对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状况的整体描述。这样的发展能力强调的是区域发展的自身基础和造血功能,但它不排斥外部力量对这一区域经济社会等发展的推动作用。为新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其次,本文的研究是以对新疆扶贫开发历程及经验的反思与认识为前提的。对新疆扶贫开发战略的演变路径和发展阶段做了深入地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扶贫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贫困问题已经显现出了新的特征。从区域范围来看,贫困地区空间分布集中,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的束缚明显,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提升贫困区自我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和紧迫。本文以区域自我发展能力构成要素的理论分析为基础,从经济、地理区位、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新疆贫困地区发展的现状,归结呈现出的特征;并结合新疆贫困地区的自有特征对贫困地区的贫困成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重点是在能力理论基础上,探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内涵,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内外动力以及形成路径,认为要素聚集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实现基础,而要素的分工与匹配是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实现动力。通过深入分析区域自我发展理论的各组成要素,构建了区域自我发展能力体系的各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此体系对新疆30个贫困县的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高低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集聚程度、初始发展条件、城镇化进程、科学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很大的相关性。对新疆贫困县域自我发展能力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发展潜力的预测,针对性地制定培育政策,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以全面分析与分类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从自我发展能力的不同层面针对性的提出了实现新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建议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