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目前临床上治疗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治疗方式的选择却成了最大的问题,以至于治疗不及时延误病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并对可能影响治疗结果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随访统计2014-2018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确诊为GERD的患者,并于我院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患者共45例,除去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及胆道疾病患者后,入组38例,其中合并高血压16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1例,患者均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包括Nissen手术22例(360°折叠)、Toupet手术13例(270°折叠)、Dor手术3例(180°折叠),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身高、体重、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密切随访观察,统计术前及术后的GERD临床症状变化情况、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胃镜检查、用药情况、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GERD症状,术前RDQ症状评分为(15.97±4.10),术后症状评分为(5.13±3.02),症状缓解率为(67.63%±19.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较术前增加了(11.38±4.40)mmHg,P<0.01;LES残余压较术前增加(3.66±1.93)mmHg,P<0.01;LES长度较术前增加(0.24±0.56)cm,P=0.037,而UESP术前术后差异P=0.738,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一般情况中性别、BMI、血压与手术前后GERD症状评分无相关关系,而年龄与GERD症状总评分具有相关关系,P=0.046,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手术前后胃镜下食管炎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停药患者百分比分别为63.2%、76.3%、89.5%,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越来越好。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中,Nissen手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最高,而在所有并发症中吞咽困难的发生率最高,且绝大多数吞咽困难症状在保守治疗的情况下一个月内得到缓解,腹胀、腹痛/胸痛、嗳气也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轻,GERD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手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比术前减少了(5.35±8.21)mmHg、(4.23±8.38)mmHg,两者手术前后变化均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效果确切,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效果越来越好,性别、年龄、血压、质量指数对手术效果没有确切影响,年龄与手术效果存在相关关系。胃底折叠术对患者食管动力学也有一定的改变,特别是通过折叠胃底,明显增强了LES的压力,增加了LES的长度,从而使胃食管抗反流屏障得到恢复,达到了抗反流的目的。胃底折叠术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