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纳米SiC颗粒对Q235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来源 :沈阳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ro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高强度和高韧度的钢铁材料是最理想的材料。提高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即综合力学性能的重要方法是细化晶粒。细化晶粒、提高钢的使用性能,不断满足用户对钢的更高需求,一直是冶金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钢中的第二相粒子对钢的性能有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凝固时细化铸态组织、轧制过程中成为再结晶核心以及作为钉扎粒子阻碍晶粒长大。钢中的第二相粒子大都是钢内部析出产生的,很难控制其尺寸及分布。基于其对钢性能的积极作用,通过在熔体中外加超细颗粒的新方法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熔体中外加超细颗粒方法对钢液纯净度的要求不高,其过程较易控制,而且对细化夹杂物、细化原奥氏体晶粒以及后期的加工过程都有作用。本文以Q235低碳钢为实验材料,通过对纳米颗粒进行预分散的方法研究了向熔体中外加纳米陶瓷颗粒SiC的方法并对纳米SiC颗粒在钢液中的热力学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金相分析、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RD分析等实验技术,研究加入不同含量纳米陶瓷SiC颗粒对Q235钢的晶粒尺寸、组织结构、性能及钢中夹杂物的影响,并讨论了其细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将超细颗粒预分散的方法可以将纳米SiC颗粒加入高温熔体中。外加的纳米SiC颗粒在Q235钢熔体中可成为形核核心,对铸态组织起到明显细化作用,加入5%纳米颗粒SiC的Q235铸态晶粒组织与未加前的组织相比,晶粒组织细化了4.6倍;组织观察表明,添加纳米SiC后,组织从原来铁素体变为珠光体和铁素体。随SiC含量增多,珠光体含量逐渐增加,组织更加细化、均匀、致密;热力学计算表明,加入的纳米SiC部分溶于钢液中,部分残留在钢液中。随纳米SiC加入量的增加,其在钢液中溶解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纳米SiC加入量为1%、3%、5%时,其在钢液中溶解的比例分别为45.39%、15.43%、9.43%;纳米SiC加入前钢中的夹杂物主要为MnS、Al2O3、铝硅酸盐。加入SiC后出现了FeO、钙硅酸盐、铁硅酸盐和铁碳化合物。钢中夹杂物的形貌主要有球形、条形和块体。其中MnS的形貌主要为球形和不规则块体,加入纳米SiC颗粒后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条状的铝硅酸盐、铁硅酸盐和铁碳化合物会随着纳米SiC含量的增加向块体转变;加入纳米SiC颗粒前后夹杂物的大小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原Q235钢的硬度相比,强化后的Q235钢的硬度明显增加,当纳米SiC的加入量5%时,显微硬度的提高幅度高达147%。
其他文献
本文建立了一个模拟AZ91铸造镁合金微观组织形成的随机性模型,基于有限元法进行宏观热传导计算,并采用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法进行微观形核、晶体生长和溶质扩散计算。在计算模型
数控机床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摩擦热以及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使得加工刀具的实际位置与加工程序指定的位置发生偏离,产生热变形误差,影响机床加工精度。热误差补偿是
数字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以及控制论的进步推动弧焊电源从模拟阶段发展到数字阶段。数字化逆变弧焊电源不仅可靠性高、控制精度高而且容易大规模集成、方便升级,成为焊机的发
首先对几种常见的高墩施工技术进行介绍,然后对高墩施工方式进行分析,并以某桥梁工程为研究对象,对高墩施工技术要点进行详细探究,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针对当前高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点,详细分析了高墩施工技术工艺,针对关键施工过程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加强高墩施工技术水平的措施,包括增加施工方法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开发者带有浓重的成人化、程式化色彩,学习场域建构性不强,使数学知识所承载的情感意识、思想方法、形式模型等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开发,知识的完整体
目前,随着我国桥梁建设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墩桥梁施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高墩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施工中。本文通过分析桥梁高墩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
在进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桥梁高墩施工技术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极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一个环节。文章以实际高速公路桥梁工程为背景,阐述了高速公路桥梁高墩施工的特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活中各种信息趋向数字化、清晰化,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地便利和进步。传统的手工核对银行进账数据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快速对账需求。银行保费对
立法后评估标准对评估结论具有决定性影响。立法后评估标准是评估主体对正在实施的法律规范进行质量和影响状况评价所依据的准则或尺度。立法后评估标准涉及多种视角与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