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儿山地区森林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haiyugui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的重要过程,对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和养分释放有重要意义。凋落物分解释放的营养元素是林木维持自身生长的重要物质来源,对林地土壤肥力的维持极为重要,同时,森林凋落物的分解对森林土壤的各种性质还产生重要影响,可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不断补充土壤有效养分、稳定森林生产力。本文通过研究帽儿山地区针阔混交林(栽针保阔形成的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三种不同类型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变化,探讨了该地区凋落物的分解特性和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红松人工林的年凋落总量最大,针阔混交林次之,天然次生林最低。在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占绝对优势,在凋落物总量中所占比例达79.28%~89.68%。 (2)不同林型间凋落物现存量差异较大,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各林型间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所占比例亦不同:针阔混交林差异不大,红松人工林半分解层占绝对优势,而天然次生林未分解层稍高。 (3)不同林型各层次间凋落物分解失重率存在一定差异:天然次生林两层都较大,且均大于其它两个林型,而红松人工林和针阔混交林相同层次凋落物分解失重率则相差不大。 (4)三个林型氮浓度均是半分解层高于未分解层,不同林型间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氮浓度顺序均为: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针阔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各层凋落物磷浓度明显高于针阔混交林和红松人工林,三个林型的磷浓度季节变化总体上随分解时间延长而升高。不同林分间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钾浓度均是天然次生林较高,针阔混交林次之,红松人工林最低。 (5)三个林型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上升,不同林分间差异不显著;随土壤深度增加三个林型土壤孔隙状况都变差,不同林型间差异不明显;三个林型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变小;针阔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表层土壤pH值大于下层,红松人工林各层土壤pH值无明显变化,三个林分土壤pH值季节波动不大。 (6)三个林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表层有机质含量针阔混交林高于天然次生林和红松人工林;各林型表层土壤有机质季节变化不明显,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三个林型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季节变化规律明显不同,总体变化幅度都不大。三个林型不同土层土壤全磷含量无明显差异,只是天然次生林随土层增加有微弱增加;三个林型土壤全钾含量在各土层间无明显差异,各林分间差异也不显著,且三个林型全钾季节变化也无明显规律,只是天然次生林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三个林型土壤碱解氮含量随土层增加明显降低,三个林型土壤碱解氮含量季节变化有一定差异。针阔混交林和天然阔叶林有效磷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且天然次生林高于红松人工林和针阔混交林,不同林型各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季节变化趋势大体相似,总体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国内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等问题再次摆在国人面前,这样使得原本处于重要地位的大面积作物估
针对先验知识不完备和不确定的情况下海量数据造成的冗余和互斥,模糊神经网络结构变得复杂化并不能很快逼近和分类输出对象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阶谱完成规则约简的变结构
铁是生物体必需的重要微量营养元素,缺铁引起的营养失衡问题是目前世界上面临的主要营养健康问题之一,生物强化被认为是解决人体铁营养缺乏的最佳途径。作为世界上1/2人口的主
期刊
期刊
若尔盖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泥炭沼泽分布区,其巨大的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近几十年来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打破了若尔盖湿地生态
期刊
本文以玉米秸秆和柠檬酸为主要原料,以吉林农业大学院内及其附近黑土、冲积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培养法,模拟缺磷胁迫下秸秆腐解产生有机酸,对磷素的活化作用,探讨土壤磷素活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