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叠是汉语中普遍存在的表达量范畴的重要手段,其格式在语义、句法、语用平面很有特色,“X中的X”正是现代汉语复叠格式中的一种。作为一种调量手段,这一格式被人们广泛运用于日常交际中,具有相当的能产性,其意义并不是组成成分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大于格式字面意义的整体意义。本文主要以“X中的X”格式为研究对象,以“三个平面”理论、认知理论、主观化理论为研究方法,试图从该格式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句法功能和语用价值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和研究分析,以期从微观层面具体格式的研究进一步丰富现代汉语复叠格式的系统研究。本文共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综述了复叠现象,格式“N中的N”的研究现状,以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采取的理论方法以及选用的语用来源。第二部分从形式上对“X中的X”的可变成分“X”、不可变成分方位词“中”、助词“的”进行了分析,指出格式“X中的X”的可变成分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方位词“中”在格式中的作用主要是由方域空间指向性转变为性质量幅空间指向性。第三部分从语义角度对能进入该结构的各种成分进行了分析,提出整个格式的基本语义限制: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可变成分都应具有广义上的“性质义”,并分别对各个词类的性质义显示方式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从构式理论角度对整个格式的内部递推义进行分析,人们在语用这一格式时可以自由进行单层或多层递推。由于人们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该格式在具体运用时显示出递推比较义、递推强调义两种情况。第五部分描写该格式的句法功能,由于格式的可变成分丰富,所以整个格式在充当句法成分时也体现了多样性。第六部分以主观化理论为指导重点考察该格式的语用功能,指出该格式因其具有极高或者极低的主观量表达多用于夸饰性的口语语体中,分析了格式是如何实现主观量目的的。第七部分,总结,重点指出了本文在形式、语义、语用上的进步之处,并提出了进一步挖掘格式价值的角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