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盆地红参1井构造及成岩—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_usern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尔盖盆地地处特提斯含油气带的东段,东临我国天然气工业基地-四川盆地,西接柴达木盆地及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接替区。在红参1井未钻探前,该区地腹深部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构造变形研究一直以来是个空白。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红参1井构造及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揭示该区的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及构造样式,一方面为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若尔盖盆地地质构造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利用伊利石结晶度Kubler指数、I/S间层矿物的间层比(S%)、绿泥石等各项X衍射数据及镜质体反射率来标定成岩演化程度;以此为基础,将地表岩石样品与井上样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若尔盖盆地成岩演化特征,以及成岩变质作用特征与构造变形作用之间的关系;通过测井约束以及地表地质特征的调查,完成红参1井构造恢复。 通过对红参l井岩芯粘土矿物伊利石结晶度和构造变形的综合研究表明:红参1井成岩一变质作用强度在垂向上总体表现出逐渐增强的特征;上三叠系地层主要处于成岩作用一极低级变质作用过渡阶段及低级近变质阶段,中三叠系普遍达到高级近变质阶段。构造变形对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强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构造变形强烈区,表现出强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在构造变形较弱的盆地内部,表现出较弱的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 通过地表构造、测井约束和岩芯的综合研究,对红参l井地腹内的构造进行了恢复,发现在1500m、3000m和4000m左右发育三个滑脱面,它们分别发育于侏倭组和杂谷脑组、杂谷脑组和扎尕山组地层分界面上及扎尕山组地层内部。各滑脱层变形特征完全不同,上部滑脱层以发育紧闭同斜褶皱、斜歪褶皱为特征;中部滑脱层以发育较为宽缓的背向斜构造为特征,在背斜或向斜的转折端常形成逆冲断裂;下部滑脱层褶皱变形比较强烈。因此,构造加厚和地层陡倾,造成实钻厚度增加,目标层深埋,可能是红参1井未钻探到目标层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JTWC热带气旋资料、HadISST以及NCEP大气资料分季节讨论了不同El Nino事件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差异以及引起差异的原因。文章首先分夏季和秋季讨论了东太型El
从S、H2、N2、O2及多种微量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性,探讨它们与油气藏形成的关系。以四川盆地某些油气田上方土壤、岩石的试验结果,提出微量金属元素找油气新指标。
2011年5月~2012年2月分4个季度调查了上海市城郊7个区县7条生态治理试点工程河道(崇明万平河、徐汇东上澳塘、青浦李腰泾、松江任其浜、闵行丰收河、奉贤钱中河、金山斜泾港)浮
O-2A (oligodendrocytes-type2astrocytes)祖细胞为双潜能细胞,可分化成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 OLs)和2型星形胶质细胞(type2astrocytes, T2As)。分离纯化O-2A祖细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森林火灾在很程度上对森林资源与环境进行了破坏。如果能够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