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尔盖盆地地处特提斯含油气带的东段,东临我国天然气工业基地-四川盆地,西接柴达木盆地及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接替区。在红参1井未钻探前,该区地腹深部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构造变形研究一直以来是个空白。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红参1井构造及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揭示该区的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及构造样式,一方面为油气地质条件评价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若尔盖盆地地质构造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利用伊利石结晶度Kubler指数、I/S间层矿物的间层比(S%)、绿泥石等各项X衍射数据及镜质体反射率来标定成岩演化程度;以此为基础,将地表岩石样品与井上样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揭示若尔盖盆地成岩演化特征,以及成岩变质作用特征与构造变形作用之间的关系;通过测井约束以及地表地质特征的调查,完成红参1井构造恢复。
通过对红参l井岩芯粘土矿物伊利石结晶度和构造变形的综合研究表明:红参1井成岩一变质作用强度在垂向上总体表现出逐渐增强的特征;上三叠系地层主要处于成岩作用一极低级变质作用过渡阶段及低级近变质阶段,中三叠系普遍达到高级近变质阶段。构造变形对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强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构造变形强烈区,表现出强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在构造变形较弱的盆地内部,表现出较弱的成岩一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
通过地表构造、测井约束和岩芯的综合研究,对红参l井地腹内的构造进行了恢复,发现在1500m、3000m和4000m左右发育三个滑脱面,它们分别发育于侏倭组和杂谷脑组、杂谷脑组和扎尕山组地层分界面上及扎尕山组地层内部。各滑脱层变形特征完全不同,上部滑脱层以发育紧闭同斜褶皱、斜歪褶皱为特征;中部滑脱层以发育较为宽缓的背向斜构造为特征,在背斜或向斜的转折端常形成逆冲断裂;下部滑脱层褶皱变形比较强烈。因此,构造加厚和地层陡倾,造成实钻厚度增加,目标层深埋,可能是红参1井未钻探到目标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