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基因型和病毒变异与肝细胞癌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drif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床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研究表明,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最重要的病因,HBV复制在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甚至肝癌转移和复发阶段都可能起重要的作用,然而,HBV致HCC的确切机制目前还没有明确。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异质性≥8%的标准,将HBV分为A-H八个基因型,研究发现我国主要的基因型是B型与C型,并发现基因型与病毒变异有一定的依从性,尤其是核心启动子(BCP)变异和前C终止密码子变异(PC)。最近许多研究表明HBV基因型、病毒变异、HBV DNA水平与HCC存在一定的关系,然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甚至出现相反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及病毒变异与HCC发生的确切关系,我们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以及部分PCR产物测序的方法对401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112例HCC患者(HCC组),129例无症状携带者(ASC组),70例肝硬化患者(LC组)和90例慢性肝炎患者(CH组)进行HBV基因分型和C基因亚型鉴定,以及BCP和PC变异检测。结果发现401例慢性HBV感染者HBV基因型为B基因型或C基因型感染,未发现其他基因型,HCC组中C型分布高于其他三个疾病组;在HCC病例组中血清纤维化指标的多因素分析提示前胶原Ⅲ肽(PⅢP)水平在C基因型中高于B基因型。对基因型与HBV变异和临床特点作了相关性分析,发现C基因型患者BCP变异多于B基因型;B基因型患者PC变异多于C基因型;同时BCP变异发生率随着病程进展而递增:在HCC组、LC组、CH组和ASC组里的BCP变异阳性率分别为74.1%,50.0%,35.0%,22.4%。对270例患者(HCC 112例,LC 70例,CH 90例)进行HBV亚型鉴定,发现C1有105例(67.7%),C2有50例(33.7%),显示C1在本研究对象中的分布高于C2;对亚型与HBV BCP、PC变异的比较,发现C1亚型带有较高的BCP变异。因此本章研究结果提示HBV C基因型和BCP变异是HCC发生的密切相关因素。近年来,虽然肝癌治疗措施尤其是肝叶切除术已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肝癌的长期预后仍不佳,其重要的原因是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率高。据有关资料统计,5年左右肝细胞癌复发超过70%,目前对引起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多种临床危险因素已有一些研究,包括肿瘤本身的相关因素和肝脏功能情况。包括肿瘤大小、是否存在包膜、瘤体本身的血管侵润情况,肝脏功能以及肝叶切除的方式等都会影响肝癌复发和转移的发生率。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HBV基因型与H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影响着HBV相关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结局,在HBV的8个基因型中,东南亚地区主要以B型和C型为主,最近的研究资料以及前面的研究已经证实C基因型较B基因型有较高的HCC发生率和引起更为严重的肝细胞损害,是促进HCC发生的高危因素,然而,HBV基因型与病毒载量对肝细胞癌的预后影响尚未得到深入研究,因此我们继续对前一部分研究对象中112例HCC患者进行追踪观察,探讨HCC治疗后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素。在明确HBV基因型、病毒变异的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进行HBV DNA定量测定,结果显示最终进入随访研究的106例HCC患者(在随访过程中6例患者由于以下原因而列出研究范围:4例患者在随访52周后观察资料缺失;2例没有完整的病理资料,因此共106例患者进入最终的前瞻性研究)有69例在手术后或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后两年内出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其发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上升,在20周、40周、60周、80周、100周和130周分别为3.8%,9.4%,18.9%,42.5%,59.4%和65.1%。对基线资料的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高水平GGT、无包膜瘤体、门静脉栓塞形成、较大肝癌、肝硬化、BCP变异、C基因型、HBV DNA水平均与肝细胞癌的高复发率或转移率有关,而年龄、性别、谷丙转氨酶水平、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甲胎蛋白、总胆红素、Child-Pugh分数和治疗手段与肝细胞癌的复发或转移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BV C基因型和HBV DNA高水平是HBV相关性HCC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复发或转移率随着HBV DNA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在基线HBV DNA水平小于3 log10拷贝/mL的肝细胞癌患者中,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率为22%,在基线HBV DNA水平大于5 log10拷贝/mL的肝细胞癌患者中,肿瘤的复发或转移率升为80%;在106例HCC患者中B基因型29例,C基因型77例;其中77例C基因型有57例(72.6%)发生肿瘤的复发或转移,29例B基因型有12例(42.4%)发生肿瘤的复发或转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因型C较B基因型有更高的肝癌复发或转移发生率。因此,HBV C基因型和HBV DNA高水平是HBV相关性HCC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同时对HBV C基因型与HBV DNA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这两个危险因素之间没有关联,进一步表明HBV C基因型和HBV DNA水平分别是HCC复发和转移的相互独立的危险因素。提示HBV C基因型不仅与HCC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影响着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临床上需要对慢性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型鉴定,以更准确地预测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结局和评估HCC患者的预后。血清高水平HBV DNA是HBV相关性HCC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抗病毒治疗不仅应用于慢性肝炎患者,对HBV相关性肝细胞癌术后进行抗病毒治疗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前面两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通过401例慢性HBV感染者(包括肝细胞癌患者、肝硬化患者、慢性肝炎患者、无症状携带者)分析了HBV基因型、亚型、病毒变异的情况,发现了HBV C基因型和BCP变异与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C基因型和HBV DNA水平可影响HCC的预后和肿瘤转归,是肝细胞癌变的重要危险因素。由于HBx基因序列覆盖了BCP区域,BCP区的T1762/A1764核苷酸双突变导致X蛋白的第130和131位氨基酸发生改变,同时HBx可通过与细胞因子或蛋白结合而发挥其肝癌变作用,因此,探讨HBx基因对细胞周期蛋白的调控机理为揭示HBV致肝细胞癌变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我们通过构建HBV-X基因BCP阳性真核表达载体(HBV-X-BCP+)和HBV-X基因BCP阴性真核表达载体(HBV-X-BCP-),瞬时转染HepG2细胞,Western Blotting鉴定HBx融合蛋白和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观察BCP变异引起的X蛋白两个氨基酸的变化是否会影响细胞周期蛋白p21WAF1/CIP1的表达情况,从而明确BCP变异致HCC的发生机制。实验结果显示BCP变异阴性的野生型HBx基因能促进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而BCP阳性的变异型HBx基因却下调p21WAF1/CIP1蛋白的表达,提示HBV X基因致肝细胞癌变的重要机制是由于长期的病毒感染导致HBV BCP变异,使HBx基因的两个氨基酸发生变化,致使细胞周期蛋白p21WAF1/CIP1表达下降,异常细胞迅速增生,受损细胞顺利通过G0-G1期进入DNA合成分裂阶段,细胞对癌基因敏感性增强,异常细胞在无控制的情况下增长,极易出现幼稚细胞的迅速生长,最后发展为恶性肿瘤细胞。
其他文献
过去几年内,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监管力度一直相互影响。近期市场情绪的明显回暖令人振奋,但同时监管层、经济学家也纷纷提出警示,在稳增长的同时要强化风险防范,在稳增长与防风险
报纸
我国从2006年正式引入股权激励制度,十一年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经推出了一千三百多份股权激励方案,这期间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迄今对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说法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单位公房社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公共服务设施得配置和使用方面与其他类型的社区有着明显的区别。杨浦区单位公房社区分布广泛,单位公房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问题突出。研
<正>引言在历史的大多时间里,中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而是一个移民输出国。但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来华的外国人,已从早期个别的仅限于,"引智"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使领馆工
亲密关系(Intimacy Relationships)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对亲密关系的研究都是在面对面(Face-to-Face,FTF)沟通情境下进行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
汽车产品的可靠性是指汽车产品(整车和零部件)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汽车产品的可靠性是衡量汽车产品质量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也是用户
研究背景:大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大肠癌的治疗仍然是尽可能手术切除,术后总的5年生存率约50%,有二分之一的术后患者,迟早会出现复发或转移,加之大肠癌对放、化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产品严重供大于求,消费者购买行为也日趋理性化,买方市场越来越占据着主导地位,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在从产品竞争过渡到顾客满意的竞
目的 探讨分析脑梗塞后遗症采用地黄饮子加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在我院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80例患者,根据住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