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独立至今已约有59年历史。纵然华裔占了大约25%人口,并且依然保留一套完善的华文教育,华裔一般也以华语进行会话、沟通,可是华语并没有因此成为其他族群争相学习的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华语的发展总体而言是缓慢的。但是,近年来,中国崛起所带动的汉语热,以及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方便未来在职场上与客户沟通、与说华语的朋友交流等工具性兼融合性的因素,马来西亚正酝酿一股学习华语的热潮。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国立大学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初,始于马来亚大学和国民大学,规模小,学生人数不多。发展至今,马来西亚的20所国立大学均已开设华语课程。不论是政府单位抑或私立机构的语言教学,都需要优质且适用于本土的语言教材。语言学习、语言输出,骨干均在于对该语言字词的掌握。因此,教材的字词选编研究必然对马来西亚学生学习华语的成效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以玛拉工艺大学华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华语入门》第1-3册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是该教材在国立大专院校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也基于该套教材已经过多次修改再版,整体而言是各大专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中发展相对成熟的。借由深入考察该教材字词选编的合宜性,总结归纳马来西亚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材字词选编须要考虑的事项。本研究先为研究对象和参照对象建立语料库,然后使用Sketch Engine进行分词并另外再给予人工干预,最后使用HZ_Freq和Excel进行所有字词统计与比对。主要统计研究对象的字量和字频、词量和词频、汉字和词语的复现与分布;比对的主要是研究对象和参照对象的字种和词种。另外,还给研究对象的汉字进行了构词数的统计。以上都是偏向于量化的研究;描述性的研究是字词选编以外的编撰问题探讨。仅就量的角度而言,研究对象的全套教材总字种数已达覆盖一般书报用字的大约90%。就字种选编的角度来看,全套教材的汉字有90%是适合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字种,但就字种的级别而言,只有65%的选字是适合初学者的汉字。字种的复现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分布上还须再稍作安排。全套教材中复现达基本率即复现7次及以上的字种有81%属于最为理想的分布形式,即于三个级别均出现、于第二和第三级出现、于第三级出现的分布;各级教材复现达基本率即复现7次及以上的字种则保持在50%至70%为“分布非常理想”,即第一次出现以后“每一课均出现”以及“间隔一课没出现”的分布形式,显然生字分布方面在各级的把控显得还不够稳定。不过《华语入门》的选字在构词数上是优异的,有57%字种的构词数在《汉字构词能力表》上的统计乃在20或以上,所构的词数高达3万多,占教材所有字种总构词数的89%。总体而言,《华语入门》的选字符合学生在时间有限和语言环境受限的种种条件下,学习最精辟的汉字。鉴于各大词表的标准不一,难以界定研究对象的总词种数是否已经达标,但与其他相关研究所做的统计相比,《华语入门》作为初级水平的教材已达到1000个左右的总词汇量。基于研究对象的分词标准实际上是徘徊于词与词组之间,故无法将之与《词汇等级划分》比对,仅将之与另外两项参照比对,得出《华语入门》的用词与《国小华语》一至五年级的课本只有55%共有词,与《华小华文》一至五年级课本也只有67%共有词,撇除教材的教学对象有成人与儿童之别的因素,推断《华语入门》在选词上还须要作深一层的探讨与筛选。教材的词种复现与分布亦显得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复现普遍偏低。教材中的生词均是复现达3次及以上的词种,于全套教材分布最为理想的仅达65%,于各级教材“分布非常理想”的大约仅在44%至55%之间。字词选编以外的编撰问题探讨主要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汉字练习簿》的编写分析:二是课本在选词以外的词语编撰问题,包括本土词处理的探讨。《汉字练习簿》习写汉字的选字兼顾了整体教材的字频、复现率、构词能力,和汉字本身的笔画数与结构,凸显了其作为配套教材的优越性。但在选字以外的编写问题上仍有几点需要留意,主要是各册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汉字知识与特点的丰富性。《华语入门》在词汇方面的处理尤以词性标注需要重新检视、修改,硬伤和校对方面的工作亦须加强。词语释义方面可于“注释”一栏补充生词表对语气助词解释的不足。分词疑虑方面虽然表现出分词标准的不统一,但跳出了一般汉语教材的分词框框与局限,更多考虑到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以及词语释义尤其是媒介语释义的方便性。《华语入门》明显大量使用本土词多于非本土习惯用词。多学习本土惯用的词语将更有利于学生与当地华裔的日常会话与沟通,也增加学生听和说的机会。教材在编入词语时尤其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与语言环境。透过研究得出教材编写在字词选编上的几点思考:1.教材编写的思路和顺序:先定下主题,再围绕主题选词编写课文等内容,但不能在主题范围内凭空想象会话内容来选词,还是要在预先选定的字词表内选词用字。借由汉字表和词汇表的把关,确保学生即使学习的量小也能最大化地在第二语言语境中理解别人,表达自己。2.汉字表和词汇表的选择:所选的字词表需要具有时效性和代表性。《等级划分》的编写方向与原则符合作为世界各地国际汉语教学进行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课程测试的重要依据。当然,更为理想的是设立马来西亚华语语料库,从该语料库建立属于本土的字频表和词频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具有时效性、代表性、本土性的字词表结合作为字词选编的参考是最理想不过的了。3.字词编写的复现和分布:核心字词、高频字词、中频字词、低频字词之间的比例当略呈梯形,而非如一般文献所呈现的台阶式增加趋势。理论上字词于教材的复现应该渐次拉大距离,尽可能做到螺旋式复现。面对课量相对少的教材,教材编写当尽可能将字词控制在第一次出现以后只间隔一课或最多两课的复现与分布,视课量与课时而定。4.本土词与普通话的取舍:教材编写一开始若已锁定教学对象为当地学生,而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明显是与当地华裔沟通,语言的主要使用环境亦在本国内,那么编入的词语绝大部分是本土词是合宜的,也是必须的。在处理上,将本土词与普通话略作对比和解说,让学生知道马来西亚和中国大陆在说法上的区别,可增加语言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5.汉字的知识与习写顺序:配套的汉字教材不一定非得根据课的内容顺序编排须习写的汉字,反之依循汉字系统的规律来设计,如按着“笔画——部件——独体字——合体字”的顺序循序渐进,再兼顾笔画多寡、汉字结构的难易度,凸显汉字教学的科学性。适当地编入汉字知识如造字法,既可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还可以增加汉字学习的趣味性。6.词语编撰等问题的处理:“词为本,词组为辅”的编撰方式,或令许多词语重复出现,重复释义,且不好标注词性;但词组或短语的展示确实便利了媒介语释义,还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词性标注对词语习得起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用法上,理当正确标注。愈是抽象的词,如语气词,就更当详细地解释,预先避免偏误。最后,教材的硬伤和校对也不容忽视,毕竟任何语言的输入在语言教学上是教学媒介,也是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