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理论的日趋完善,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越发引起世人的关注,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兴起,以其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儿童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而是根据知识整合和深度体验使受教育者形成丰富的人格,尝试自我表现的乐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和判断力,继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很多家长和教育者对这一阶段性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很难找到合适的教学和评价方式。据儿童心理学家论证,7—9岁的儿童在认知上处于具体运算期,在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上,开始出现了分类逻辑和关系逻辑的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我中心意识进一步削弱。这样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该时期在美术发展上处于图式期,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观察问题,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有了一定的空间概念,想象力较之前更为丰富,所以这一阶段是绘画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本文以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理论为基础、立足于笔者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五个典型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制定该阶段的美术教学法并针对教学效果作出客观评价,分析了教学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校外美术教育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及多样化教学法对校内美术教学的影响。在校内外实施多样化教学法和提高美术教师的素养是必要的、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得出结论。论文分三大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本论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正文通过五个典型教学案例,叙述了如何根据7—9岁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制定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并对多种教学法做了客观的评价,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结尾部分展望未来,表达本人对7—9岁儿美术教育实施方案的预期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