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词话》自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陆续发表至今已经整整110年。期间,与之相关的研究此起彼伏。虽然褒贬不一、争论不断,但《人间词话》也正是在被大众不断地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中,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国学经典”。本文以时间线索为经,重现在不同主流意识形态下《人间词话》与各个时代的“对话”,以相同时空文论家的个人视域为纬,选取有代表性的文论家及文章,还原百年来《人间词话》的阐述史。本文分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理论意义。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人间词话》学术地位的最初确立(1908-1949)。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为节点,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发表之初不受重视,直至俞平伯作《重印人间词话序》才拉开了将《人间词话》置于文艺批评语境下进行讨论的序幕;同时期,朱光潜的三篇文章则开启了从西学角度阐述《人间词话》的道路。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新中国成立后《人间词话》与主流文艺话语的“相遇”(1949-1978)。十七年时期,受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这一阶段有关《人间词话》的阐述达成了一个共识:“境界”是鲜明生动的形象;引发了一场争论:“境界”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涌现了一些主流文艺话语下的主题阐述,如李泽厚的《意境浅谈》,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典型理论,以境界为例,较为充分地思考了传统文艺理论和现代文艺理论相结合的问题。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人间词话》的讨论几乎空白,相关讨论被迫中止。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人间词话》在多重视域下的阐述研究(1978-1999)。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将我国各方面的工作引向了正轨。80年代后,掀起了《人间词话》相关研究的热潮。一些学者就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展开了多元阐述,主要以叶嘉莹和佛雏为代表。他们二人分别立足于中国诗学和西方美学,分别撰写了专著《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和《王国维诗学研究》,对《人间词话》展开了全面的论述,堪称《人间词话》及“境界”说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人间词话》的经典地位至此得以确立。第四章主要讨论了《人间词话》的经典深化阶段(1999-至今)。这一时期的著作除了总结前期研究成果,在学术视野上也有所拓展,出现了很多跨文化和历史考证方面的著作。代表如罗钢的《传统的幻象:跨文化语境中的王国维诗学》和彭玉平的《人间词话疏证》,两人分别站稳“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的立场,对“境界”说进行了全面地探源性考察,为新世纪《人间词话》的阐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余论部分,笔者通过回归《人间词话》本文,结合历史语境和已有研究得出了“境界”乃是一种“生命诗学”,贯穿了整个“境界”说的理论体系和批评实践。最后,在结论部分论文反思了《人间词话》百年阐述的历程,总结了在与不同视域中的文论家们对话的过程中,《人间词话》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阐释空间,不仅经受住了不同时代下主流意识形态的考验,而且在坎坷行进中确立了无可替代的经典地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人间词话》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