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中键合态香气物质及其果酒增香调控的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_ex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猕猴桃酒是一种含有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的新型酒精饮料,发酵工艺和品种等都会对其多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及香气产生影响。当前,香气不足是猕猴桃酒品质提高的制约因素之一,而水果中存在游离态和键合态两种形式的香气物质。游离态香气对水果及其制品香气有直接的贡献;键合态香气作为风味前体,不具备挥发性,是一种潜在的香气物质,其水解后可以产生游离态的挥发物。因此,本论文以不同品种猕猴桃为原料,经清汁和带渣发酵酿造猕猴桃酒,研究了发酵方法和品种对其多酚、抗氧化活性和游离态香气物质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猕猴桃及其果酒中键合态香气物质及皮渣中键合态香气物质对猕猴桃酒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发酵方法和品种会对猕猴桃酒中酚类物质含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带渣发酵酒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仅徐香和黄金果带渣发酵酒中总酚含量低于清汁发酵酒,说明带渣发酵可使皮渣中的黄酮等物质溶出。抗氧化活性高低与总酚含量呈正相关。没食子酸、绿原酸和儿茶素为猕猴桃酒中最主要的单体酚。(2)采用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游离态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六种猕猴桃酒中共检出了78种游离态香气物质,含量较高的是醇类、酯类和萜烯类。带渣发酵可增加猕猴桃酒中酯类和萜烯类物质的含量,清汁发酵酒中的游离态香气物质总量高于带渣发酵酒的。苯甲醇、异戊醇、2-甲基-1-丁醇、乙酸乙酯、乙酸苯乙酯、乙酸异戊酯、正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和辛酸是猕猴桃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3)采用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洗脱分离的方法,对猕猴桃及其果酒中的键合态香气物质进行了分离,然后进行酶解释放,并采用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六个样品中共检出了103种键合态香气物质,含量较高的是萜烯类、苯环类和醇类。猕猴桃皮渣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种类最多,酒中含量最高。海沃德汁和皮渣中键合态香气物质含量高于黄金果汁和皮渣中的,但黄金果酒中键合态香气物质含量高于海沃德酒中的。(4)猕猴桃中含量较高的键合态香气物质包括:1-辛烯-3-醇、反式-2-己烯醛、正己醛、环庚三烯酮、(±)-3-羟基月桂酸、苯甲醇、苯乙醇、β-大马士酮、芳樟醇、4-萜烯醇、苯酚;猕猴桃酒中含量较高的键合态香气物质包括:2-乙基己醇、芳樟醇、异香叶醇、壬酸、丁香酚、乙烯基愈疮木酚、苯甲醇及苯乙醇。(5)在猕猴桃酒中添加皮渣中的键合态香气物质提取液和酶,不仅可减少酒样抗氧化活性、总酚含量以及香气物质的降低程度,还能够增加酒样中黄酮和原花青素的含量;此外添加键合态香气物质提取液可显著增加酒样中萜烯类化合物的浓度,从而使猕猴桃酒的香气更加浓郁协调。
其他文献
随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矿区周边尾矿的堆积以及废液的泄漏,导致尾矿中重金属对周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小麦基因功能研究的主要手段,但较低的植物再生能力限制了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阻碍了小麦功
多相UV-Fenton技术作为前景十足的污水处理技术之一,其缺点是固相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低。因此,一种高催化活性的多相UV-Fenton催化剂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以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镍基双金属氧化物是一种理想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具有理论比容量高、价格低廉等优良特性,但是较差的循环稳定性限制了它的应用。石墨纳米片(GNF)是由少层(约10层)石墨烯堆
猕猴桃营养价值高、种植面积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釆后腐烂损耗较高。为了探究臭氧处理耦合低温贮藏对猕猴桃的防腐保鲜效果,确定猕猴桃最佳臭氧处理条件、贮藏温度及臭
研究背景和目的: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发达城市及地区,其发病率已上升至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在农村也上升至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全球范围来看,其发病率也是
研究背景:一些基因在正常组织中仅表达于睾丸和/或卵巢的生殖细胞中,而在各种肿瘤组织中却被异常激活,这类基因被统称为癌-睾丸基因(cancer-testis genes)或癌-生殖系基因(ca
锂离子电池因为能量密度高成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首选,然而相比于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2600Wh/kg),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200-250Wh/kg)显然无法满足电动汽车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锂
随着生产的发展,NOx已经在我国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以酸雨和光化学烟雾为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目前,主要脱硝技术有选择性催化还原技
随着模具产业以及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发屐,电极的精密程度成为了决定模具生产好坏的重要因素。传统电极检测方式多采用单件检测,该方式准备时间长、设备利用率低,大大增加了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