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67716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实体是中外哲学共性,关注人生境界却为中国哲学特色,人生境界可谓集中体现中国哲学特色的一个基本范畴,成为中国文化从目的、意义层面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尤其是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成为涵养后世士人的重要思想资源。
  当今学者在传统人生境界思想研究上已取得了相当多成果,但理论界目前在人生境界上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模式,对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的内容、脉络未有专题的梳理性研究,不少影响深远的先秦儒家人生境界命题的认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以《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研究》为题,尝试从人生境界的角度,考察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着重探索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何为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的主要内容、脉络、实现路径方式,由于先秦儒家文献中并无明确的人生境界范畴,在宏深驳杂的先秦儒家文本中,哪些问题、命题可以归纳理解为人生境界思想?二是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其人生境界塑造中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的境界追求?三是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中有哪些独特的问题,“孔颜之乐”、“吾与点也”、“尽善尽美”等人生境界命题在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整体中的意义和位置?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考察和诠释,希望梳理出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的基本面貌。
  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首先以中国哲学人生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旨趣,探究先秦诸子超越人生境界的思想世界,条分缕析,梳理总结,层层递进;其次,注重文本分析,在先秦经典中进行解释和互证,重视文献综述,对相关研究论文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并以“知人论世”的传统方法注意思想与史实的参照;再次是在中国哲学史背景下展开先秦儒家人生境界论的理论探索,瞻前顾后,既关注历史的脉络连续性,又留意思想发展的差异和创新。
  本文在内容上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区分了目前常常混同的境界与人生境界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思想发端于先秦诸子,不过“境界”一词却晚出,始自佛经翻译,而后经美学范畴,在20世纪经过王国维、冯友兰等理论阐发而成为哲学范畴。境界可谓是相对于实有层面的一种精神化、价值化的境域、层次、境地,而人生境界可谓狭义的境界,乃是指经过自我修养、学习等实践,获得对世界、人生的意义、价值的认识和觉解,从而超越现实表现为具体的行为特点、处世方式,形成一定心灵形态、修养层级和人格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这为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的研究奠定了概念范畴基础。
  第二章、第三章是本文主体部分,也是研究的重点。在第二章中,主要梳理先秦儒家人生境界的主要内容。首先以士贤圣天概括先秦儒家人生境界层级,包括知之、好之、乐之,善、信、美、大、圣,士、君子与圣人;先秦儒家人生境界的层级又表现为不同的圣贤人格,即孔子所谓君子、圣人,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以及中庸与狂狷和荀子所谓的小儒、雅儒、大儒,孟子与荀子先后提出了“人皆可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明确了儒家圣人境界的普遍性和现实性;圣贤人格是一种仁德至上的境界,也是“尽善尽美”、“吾与点也”、“孔颜乐处”的美善合一,圣人则达到兼具美善的极致。概而言之,本章四节内容是逻辑递进关系,而先秦儒家人生境界可谓真善美层级提升、追求融通而乐和超凡入圣的过程。
  在此,真美善的关系和不同定位协调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大学》明确以“止于至善”为最高的人生境界追求,孔子认为《韶乐》“尽美尽善”而超乎《武乐》,在此善高于美。“吾与点也”是孔子超越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现实融入诗情画意之中美的境界,并在宋明理学被“再创造”出“曾点气象”的命题,在此美又是高于善的。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在此突出了真的境界。
  乐的人生境界也颇有不少值得深究之处,如《论语》有颜回“陋巷不改”之乐、孔子“曲肱而枕”之乐,宋明理学阐发为所谓“孔颜乐处”,此乐到底为何乐?本文认为此为一种“贫而乐”,贫贱彰显出其超越意义,而根本上这是一种超越贫富外境的仁之乐。
  在第三章中,集中考察了先秦儒家人生境界的实现。圣贤仁德美善的实现,有赖于实践的路径方式,一为“下学上达”,在诗书礼乐等经验性知识的博学基础上,志道、闻道、知道之后而顺天命;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即突破内外物质精神界限而产生充塞内心和四体的道德力量;荀子则认为要以礼义“化性起伪”,日积月累“积而致”。二为至诚循礼,包括“反身而诚”,发挥人“思诚”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省性,“至诚”即为圣人之境;礼在先秦儒家人生境界中不可或缺,孔子以仁改造礼要求“克己复礼”,荀子认为唯有通过礼的约束规范,才能由恶而善,礼被视为“道德之极”、“人道之至”。三是“内圣外王”,即从“修己”到“安人”,“仁且智”之圣到“仁者无敌”,以及兼具“尽伦尽制”的圣王,尤其是《礼记·大学》对“内圣外王”的解释尤为完备明确,其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指出了从“内圣”到“外王”的路径。四是“天人合一”,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和人生境界,“天人合一”一方面以人伦道德赋予天,并以此要求人通过伦理实践与天相合,包括天生人德、以天准人、与天地合其德、尽心事天以及求故知天。
  对于荀子是否有“天人合一”思想,学界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本文提出先秦儒家一方面存在着对自然之天认识的知,孟子提出“求其故”,荀子确定了理性的自然之天,所谓“明于天人之分”乃是划分了人与天的不同的价值功能,“天生万物”、“天行有常”,而“君子理天地”、“制天命而用之’,则是一种不同于孔孟人与道德义理合一的价值、功能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在分析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主要内容和实现的基础上,第四章中对先秦儒道人生境界思想进行简要对比,提出两者在先秦人生境界思想整体中看乃是一种对立互补。相对于儒家主张“仁德至上”,道家主张的境界是“素朴归真”,回归到淳朴自然的本真之境。儒家仁的人生境界突出“兼善天下”,在人伦社会关系的礼、义之中实现自我道德自由,道家“逍遥无己”的境界则要求合于外在的自然之道,通过损、坐忘等工夫消解自我。相比来说,儒家人生境界是在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中实现,可谓“游方之内”;道家主张“独往独来”、“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则为“游方之外”。
  结语部分总结了先秦儒家人生境界的特点,概括出“内在超越性”、主体性、层级性、过程性等;同时,人生境界又表现为本体、工夫的统一;通过对美与善不同定位、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等“矛盾”分析,本文提出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中的现实人生与理想境界之别。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重点探索和初步创新:首先,在区分境界与人生境界范畴基础上,专题研究梳理了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系统明晰的归纳概括了先秦儒家诸子人生境界思想主要内容、实现方式路径,包括士贤圣天境界层级、圣贤人格、仁德至上、美善合一,而这种人生境界的实现则是下学上达、至诚循礼、内圣外王和天人合一,从而廓清了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的基本面貌。
  其次,在先秦儒家主张的人生境界塑造中,深入探讨了真、善、美如何协调问题。像《大学》明确以“止于至善”为最高的境界追求,孔子认为《韶乐》“尽美尽善”超乎《武乐》的基点不在其善,而“吾与点也”中美的境界又高于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突出了真的追求境界,先秦儒家人生境界中并不排斥知识,也同样有着“知之”的真的境界,但是知的对象主要是仁或道,真与善是统一的。
  第三,本文提出在先秦儒家人生境界理论中存在着美善协调、内圣与外王现实中断裂等矛盾问题,这种人生境界理论中内容的不一致和现实实践中的矛盾,体现出先秦儒家人生境界的复杂性,而对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后世人生境界思想的发展和现实人生境界探索。本文对此专门提出“现实人生”与“理想境界”的概念,前者是穷舍之际现实人生中的超越,后者是理想情境中的超越目标,以此解析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中的矛盾问题,现实人生与理想境界也是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的特点之一。
  本文对于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的研究只是一个尝试,意在通过研究典型本土化、中国哲学特色的人生境界问题,由梳理厘清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内容、实现和儒道对比,以窥先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哲学人生境界思想内核。进而希望通过先秦儒家人生境界思想尝试性的考察,引起学界对传统人生境界思想的关注,并对当下社会人们提升人生境界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本文从历代政治、文化和政府对佛教传播的政策等大环境以及现今所保存的罗汉文物和史料记载的罗汉形象诸角度展开分析,来探寻归纳罗汉形象变迁背后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本文认为罗汉形象在中国的变迁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佛教政策;二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解决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问题所形成的复杂困境及在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的变迁而导致的罗汉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三是佛教中罗汉地位
学位
人类社会的公益事业在21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公益”顾名思义是指公共的利益,“公益事业“一般指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共与福利事业。随着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有信仰背景的公益事业组织也脱颖而出。宗教公益组织作为“信仰型社会组织”的一类,既具备了第三部门的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的社会属性,同时亦拥有宗教信仰的特征,能够在社会服务和社会
学位
本文全面梳理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性作用,分析消费对于人、社会、自然的影响,揭示消费异化的内涵、特征、根源以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扬弃过度的、不合理的、炫耀性的消费,重建合理的、可持续的绿色消费。  导论部分,本文分析了消费如何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普遍关切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从最初的否定性概念,发展到肯定性的概念,在当代西方社会,甚至成为主导性的概念。消费一方面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
学位
本论文以中国美学中的“狂”范畴作为研究核心,对“狂”的字源、表现的基本类型、相关范畴群落、理论内涵及美学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选取历史上具有美学意义的狂士和艺术史上具有狂怪风格的作品作为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即从理论分析和个案剖析两个方面展开对“狂”范畴的研究,力求实现一种整体性的有历史感的把握。  中国美学受到儒家克已复礼、中和等伦理学观念影响及道家平淡自然美学观念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注重和谐
学位
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与“上帝”一词有关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然而“更高者”可以“显明”在一个人的行为和他对待世界的态度中。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宗教是独立于伦理的,他似乎把耶稣视为一位“伦理的存在者”,这就使得善的理念内在于“三位一体”之中。与康德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主张德与福是一致的,一个遵行上帝意志的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的形式是多样的,是否描述实在并不是判断语词意义的惟一标准
学位
夏甄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出身贫寒家庭,却潜心向学,凭借远大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和对哲学的爱好,在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认识论思想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教科书改革以及入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就,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夏甄陶以现实的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和实践的基本的观点出发解释哲学的对象、特点和功能。
二十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乔治·巴塔耶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是“多余”观。“多余”观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和研究在生命的一切正常尺度和限制范畴之外的部分,超越了生命常态的多余部分,极端部分。这里既包括个体生命体验的多余部分,也包括社会活动中被当代人所忽视了的那个部分,巴塔耶称之为“能量过剩”部分、“被诅咒”的部分。这个部分以运动为存在模式,它超出了思想和理性能够把握的范畴。巴塔耶认为,体验和探索生命的“多余”
“慎”不仅是中国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文化教导中国人应具有的重要美德之一,在传统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当代社会,“慎”面临着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何审视传统“慎德”?如何使传统“慎德”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美德?传统“慎德”是否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本文欲对这些问题,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研究。  “慎”,金文将其训为“眘”、“眘”,解释为小心在意,小篆以后写为“慎”
学位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中,天主教与科学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关系。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天主教与科学两者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点,可以将两者关系大体分为几个阶段:中世纪之前的相互独立与平行发展时期,中世纪的稳定发展时期,文艺复兴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到20世纪之间的冲突时期,20世纪以来的对话时期。当然对上述不同时期两者关系的概括,对应每个时期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天主教与科学的关系在每一个时期都是一
学位
中国古代伦理政治的基本特质在于将儒家伦理观念植入制度模式,这成为中国古典法律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并依此决定了中国古典法律自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及蕴于其中的伦理精神。而在中国古代法典中,撰成于唐代永徽四年的《唐律疏议》是举世公认的中华法系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极其重要的法学巨著。《唐律疏议》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以来历次法典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