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生——论乔治·巴塔耶的“多余”观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j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乔治·巴塔耶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础是“多余”观。“多余”观概括地说就是:认识和研究在生命的一切正常尺度和限制范畴之外的部分,超越了生命常态的多余部分,极端部分。这里既包括个体生命体验的多余部分,也包括社会活动中被当代人所忽视了的那个部分,巴塔耶称之为“能量过剩”部分、“被诅咒”的部分。这个部分以运动为存在模式,它超出了思想和理性能够把握的范畴。巴塔耶认为,体验和探索生命的“多余”部分,是突破当代哲学和科学的局限性,让人的认识领域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已知重新走向未知的唯一方法。
  巴塔耶认为:生命在地球表面能量起决定作用的状况下所接受的能量通常超出了维持生命之所需,这种剩余的能量可以用于系统(有机体)的增长;如果系统不再增长,或者这种剩余能量不能完全在系统增长中被吸收,它就必定会毫无利润地丧失。
  因此巴塔耶主张对多余能量的耗费。他提出:人在所有的生物中最适于高强度地、奢侈地消费生命压力所提供的剩余能量。
  至于社会的剩余财富,巴塔耶主张的是放弃,将多余财富赠予他人,保留非赢利活动的余地。
  无论是个人体验,还是非生产性的耗费,都是受到排斥的“多余”部分。巴塔耶以此为基础构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在同一种思想的指导下打造了政治学和伦理学。
  色情和死亡是巴塔耶为探索认知领域和生命体验所提供的两种主要手段,也是巴塔耶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两大主题。事实上,巴塔耶的文学创作是对其主要哲学思想“多余”观的一种实践。
  巴塔耶是第一位正视个人的“多余”体验与人类社会的“多余”部分的思想家。他的个人经历和生活态度也是对“多余”观的一种实践。
  本文从巴塔耶的人生经历、哲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三个主要方面论证了“多余”观是怎样成为巴塔耶思想的主旨的。
其他文献
萨特在胡塞尔、海德格尔以及黑格尔他人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他人理论,正确而又深刻的揭示了"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真实关系,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是"存在","他人"的核心问题实际上也是存在问题。他在本体论层面上解释他人,认为只有提出"他人"问题,才能全面说明"我"(作为对象的我与作为主体的我)与他人,自在与自为等这些关系。而要理解源初的"他人"问题,就不应该如传统哲学
学位
汉娜·阿伦特及其思想,自《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问世以来,在西方就一直受到政治哲学研究者的关注,甚至有学者认为,她的著作在某些方面引导了20世纪的政治哲学研究,由此可见阿伦特在政治哲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以政治共通感为中心概念,阐述阿伦特关于这一主题的思考。  通常人们认为康德政治哲学的基础是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但阿伦特最推崇的却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特别是“审美判断力批判”,认为它“包含着康德政治
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础,也被他作为自己第一哲学不可否认的基础性研究公理,它们是其它一切学科都必须遵守的原理,是使一切知识得以可能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是在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这两条公理、对其进行论证、并且将其作为论证的基础的学者。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是最为基本的形式逻辑规律,它们保证了思想具有确定性、明确性,不自相矛盾并且前后一致,保证了命题具有意义。  《形而上学》的第四卷的
本文试图探讨东晋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鸠摩罗什(343-413)于后秦弘始三年(401)入关后《大智度论》的译出,使中国学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庐山慧远(334-416)正值此世,较早学习了《大智度论》,并就佛身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法身”存在的诸多疑问书信求教罗什,后者给予了细致解答。两人书信后被集为《大乘大义章》,流传至今。在这一中国人详细论述“法身”的最早文献中,慧远基于自己的既有
学位
本文从历代政治、文化和政府对佛教传播的政策等大环境以及现今所保存的罗汉文物和史料记载的罗汉形象诸角度展开分析,来探寻归纳罗汉形象变迁背后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本文认为罗汉形象在中国的变迁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佛教政策;二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解决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问题所形成的复杂困境及在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的变迁而导致的罗汉形象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三是佛教中罗汉地位
学位
人类社会的公益事业在21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公益”顾名思义是指公共的利益,“公益事业“一般指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公共与福利事业。随着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有信仰背景的公益事业组织也脱颖而出。宗教公益组织作为“信仰型社会组织”的一类,既具备了第三部门的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的社会属性,同时亦拥有宗教信仰的特征,能够在社会服务和社会
学位
本文全面梳理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性作用,分析消费对于人、社会、自然的影响,揭示消费异化的内涵、特征、根源以及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扬弃过度的、不合理的、炫耀性的消费,重建合理的、可持续的绿色消费。  导论部分,本文分析了消费如何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普遍关切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从最初的否定性概念,发展到肯定性的概念,在当代西方社会,甚至成为主导性的概念。消费一方面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
学位
本论文以中国美学中的“狂”范畴作为研究核心,对“狂”的字源、表现的基本类型、相关范畴群落、理论内涵及美学意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选取历史上具有美学意义的狂士和艺术史上具有狂怪风格的作品作为典型个案进行分析,即从理论分析和个案剖析两个方面展开对“狂”范畴的研究,力求实现一种整体性的有历史感的把握。  中国美学受到儒家克已复礼、中和等伦理学观念影响及道家平淡自然美学观念的影响,其基本特点是注重和谐
学位
早期维特根斯坦认为与“上帝”一词有关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然而“更高者”可以“显明”在一个人的行为和他对待世界的态度中。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宗教是独立于伦理的,他似乎把耶稣视为一位“伦理的存在者”,这就使得善的理念内在于“三位一体”之中。与康德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主张德与福是一致的,一个遵行上帝意志的人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后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的形式是多样的,是否描述实在并不是判断语词意义的惟一标准
学位
夏甄陶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出身贫寒家庭,却潜心向学,凭借远大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和对哲学的爱好,在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认识论思想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教科书改革以及入学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就,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夏甄陶以现实的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和实践的基本的观点出发解释哲学的对象、特点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