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主体,是社会成员的基准性身份和角色,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关系的承载者。公民的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能否延续和发展,也决定着该国家的现实和未来能否繁荣和昌盛。健康全面的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足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是想在这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具体来说: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从公民和公民意识的概念入手,主要论述了公民意识的形成及其在我国的历史发展,接着进一步的分析了公民意识的含义及其构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我国农民的特点以及其对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生成所产生的影响,当前,我国农民在生存方式上,仍以农业为主,在政治权利方面,仍是权势力量的从属者,在文化素质方面,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思想观念方面还是相对落后的,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扩大,不利于农民公共精神的培养。农民公民意识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在本文第一部分的最后,主要论述了目前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是公民社会的应有之意,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因此,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目前,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农民收入仍然很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加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我国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市场经济的落后,文化素质不高,制约了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健康发展。同时,在政治制度上,村民自治中普遍存在问题,农民自治权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城乡选举权的差异体现了我国选举权上的不平等性,再加上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的政治地位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民的参与热情,制约了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家族结构式的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再加上经济、教育事业的发展的不足及政治制度方面的制约,传统文化对我国农民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目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仍显滞后,农民主体意识的不足,权利意识缺失,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的淡薄,基本的民主观念和公共精神的缺乏,都体现出了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因此,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事。通过分析我国公民意识现状及其原因,本人力图在构建符合现代发展的农民公民意识上做出有针对性和独到性的思考。因此第三部分文章主要分析和论述了培育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途径,文章主要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来谈的,具体来说:第一,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工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土地制度的创新,来改变农村市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第二,通过转变基层政府的管理方式,完善村民自治建设;扩大农村选举权,实现城乡按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以及积极稳妥地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促使农民向“全权公民”转化等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为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快速发展,提供民主的政治环境。第三,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的义务教育制度,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加强对整体村民的法治教育和现代化理念的培育,为提高农民公民意识奠定先进的思想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