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州石荠苧(MoslahangchowensisMatsuda)为我国特有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仅在中国亚热带沿海地区有几个小的种群,已呈濒危趋势。为了研究其濒危的原因,分别对杭州石荠苧进行了不同土壤水分、光照和钾处理,并与同属非濒危物种小鱼仙草(M.dianthera)、华荠苧(M.chinensis)和石荠苧(M.scabra)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杭州石荠苧主要分布于三种生境:开阔地、林缘和林下,但最适生境为林缘(约70%自然光、60%田间持水量)。在该生境下,杭州石荠苧有最大的日平均光合速率(PNmea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合能力(最大光合速率Pmax)和生物量累积也很高,然而此生境少且分散,而且受人类的干扰越来越严重。在林下生境,杭州石荠苧光合能力、光能利用能力(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等)、竞争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根冠比R/S、根生物量比RMR)低,这使得其在繁殖期前就大量死亡。因此,杭州石荠苧目前主要分布在山上阳坡开阔地大面积裸岩的岛状土壤上。在此生境下与其它三种同属物种相比,杭州石荠苧膜脂过氧化程度高(高MDA含量、低SOD活性)、光合能力(Pmax和PNmean)和光能利用能力低、叶片薄(比叶面积SLA和叶面积比率LAR大)且叶绿素含量低、竞争光的能力(株高比HR)和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的能力低,而且低WUE与开阔地生境的少水环境相矛盾,这些都可能是杭州石荠苧濒危的重要原因。
华荠苧虽然不是濒危物种,但因其种群个体少而很难成为群落优势种。究其原因,发现在其主要生境—阳光充足的阳坡岩石周围或路边,光合能力和生物量累积、对光、土壤水分和营养的竞争能力比同属的小鱼仙草和石荠苧小,这可能使其种群扩散能力弱,因而在群落中常以伴生种存在。表型可塑性是植物个体适应变化环境的重要方式。它在资源受限、存在胁迫的条件下,通过调节植物的生物量分配和形态等特征以维持必要的生理功能,确保一定的适合度。本研究发现杭州石荠苧生物量分配和形态特征对钾的可塑性低于石荠苧,对光的可塑性低于小鱼仙草和华荠苧,但生理参数和总生物量对钾和土壤水分的可塑性高于石荠苧和小鱼仙草。这表明杭州石荠苧调节生物量分配和形态特征以维持个体光合作用和总生物量的能力弱,从而增加了它濒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