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初次与持续采用行为研究--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75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肥的过量施用、盲目施用,是制约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一项“缺什么用什么,缺多少用多少”的科学施肥技术,在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等方面表现出独特优势,理应成为推进化肥减量替代、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过多年的推广,依然面临着农户知晓比例低、技术采纳率不高的尴尬局面。
  纵观已有研究,多是将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进行静态分析,忽视了技术采用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将初次采用行为与持续采用行为并为一谈。而在不同阶段,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发生机理并不相同,且主要影响因素也存在较大差异,若在实际研究中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不进行阶段上的区分,以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必然有偏,对现有农技推广政策的优化无法提供应有的帮助。
  鉴于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农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微观调查数据,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作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代表,比较分析了样本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环节认知和整体认知,分别探讨了初次采用行为和持续采用行为的发生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持续采用行为的关键因素——期望确认进行深入剖析。最后,提出促进稻农绿色生产技术初次采用与持续应用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有:
  (1)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整体认知与环节认知存在偏差
  在整体认知方面,仅有26.88%的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在环节认知方面,稻农对测土、供应和配肥环节的了解程度相对最高,知晓比例分别为61.63%、45.25%和33.62%,且对测土、配方、供应等环节已形成较为准确的认知。尽管如此,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在对稻农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约21.65%~40.04%的样本稻农存在认知偏差,且发现认知偏差会降低稻农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水平。
  (2)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初次采用行为和持续采用行为样本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2018年湖北、浙江、江西三省822份稻农微观数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率为64.60%,相较于以往研究,样本区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情况较好。在考虑技术采用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后,将其进一步细分为持续采用行为、初次采用行为、早期采用但现在未用、从未采用共四类,对应的样本占比分别为39.42%、25.18%、9.73%和25.67%。从样本分布来看,不同阶段的采用行为样本占比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知,初次采用行为和持续采用行为的两类样本存在显著差异。
  (3)服务供给、技术认知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初次采用行为有显著影响
  测土结果公布、配方肥获取、施肥建议卡、测土重要性认知、配方设计认知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初次采用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测土结果公布、配方肥获取、施肥建议卡属于服务供给,测土重要性认知、配方设计认知属于技术认知。进一步计算各变量的平均边际效应发现,排名前三的是施肥建议卡、配方肥获取以及测土结果公布,表明相较于技术认知,服务供给对稻农初次采用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相关变量的影响情况在以户主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分组依据的不同样本群组中,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间接证实了认知偏差会通过技术易用性和有用性感知对稻农技术初次采用行为产生影响。
  (4)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受到期望确认等因素的影响
  便利条件、持续使用意愿直接影响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具有直接效应;经济维度期望确认、环境维度期望确认、经济维度事后感知有用性、满意度和自我效能间接地影响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具有间接效应。在各潜变量影响程度方面,持续使用意愿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为最大,经济维度期望确认的间接效应最大。将户主年龄、文化水平、耕地质量以及技术培训分别作为调节变量纳入模型,发现部分路径的系数大小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上述变量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存在调节效应。
  (5)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科学施肥认知对稻农期望确认产生显著影响
  将期望确认细分为经济维度期望确认和环境维度后,发现经济维度的期望确认主要受到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科学施肥认知的共同影响,具体包括测土结果公布及时性、配方调整、肥料市场规范性、技术咨询便利性、微量元素使用必要性以及肥料区分认知等变量,而环境维度的期望确认仅受到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的显著影响,具体包括测土结果公布及时性、肥料市场规范性、技术咨询便利性。可见,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对提升稻农期望确认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而形成科学的施肥认知对提升稻农经济维度的期望确认水平具有显著成效。
其他文献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林分布集中,是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黑龙江省可采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陷入森林资源“优势陷阱”和“资源诅咒”困境。虽然国家提供了大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但囿于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不足等原因,一直停留在“覆盖到”和“能补偿”的层面上,导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边际效率递减。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多元
苏丹的养蜂活动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Blue Nile,White Nile,South Kordofan,West Kordofan,South Darfur,West Darfur,El-Gadarif and Sennar)它们以产蜜量高而闻名,而且由于养蜂活动在森林中广泛开展,它们的森林覆盖率很高。森林生态经济评价的应用为森林经理、养蜂人和决策者提供了当前的信息以及有助于
2017年末国家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7部委,决定启动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南京六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凭借其优美的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完善产业链、先进农业生产模式以及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优势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在江苏乃至全国引起了极大关注,被农业部并作为典型在全国宣传,研究其建设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
学位
2015年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为标志,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股份合作制则是贯穿改革始终的基本思路。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在传统合作社基础上,吸收股份制因素,以农村集体资产入股方式形成的一种创新型产权制度。白1984年在山东周村试验区发端以来,这一自下而上的诱致型制度变革在争议声中逐渐完善。其实质是对农村集体产权困境的应对,是对农村集体经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在内的五大要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指出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新目标,建立起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作为农村社区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形态,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有着明显差异。这类社区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现实困境,如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找到其影响治理绩效的重要因素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紧迫要求。现有研究对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机制更多的是强调传统要素投入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二元经济”的负面影响,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跨部门要素配置效率低下是限制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瓶颈,其中,劳动力要素市场改革滞后问题尤为凸显。事实上,如何有效转移或吸收农业部门过剩劳动力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学位
农业是孟加拉国最重要和最大的就业部门。孟加拉国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天气,当遭遇灾难性灾害袭击时,所有农业收成都可能毁于一旦。水稻和黄麻是孟加拉国主要农作物,玉米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玉米不仅是孟加拉国现有饮食习惯的替代,而且是其日益壮大的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尽管孟加拉国内对玉米的需求量巨大,但种植户并不清楚玉米的实际利润,不愿意改变现有种植模式去种植玉米,因此只能大量进口玉米。故而,对现有玉
学位
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全球范围内农业部门的发展受到多种问题的困扰,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技术,体制,生产,市场,人力资源,缺乏信贷,基础设施以及环境风险。除此之外,阿富汗的农业生产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还一直受到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这些问题给阿富汗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小麦的生产。小麦是阿富汗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人口增长和社会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战争带来的农业减
学位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背景下,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导致其融资需求增大,但金融机构可供融出的涉农金额有限,农户生产性融资满足率较低进而影响生产发展的问题愈发突出。基于此,有必要研究生产性融资满足率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而探讨相关对策以提高农户生产性融资满足率。本文运用“5C”信贷理论、社会关系理论以及银农关系理论设计了个人禀赋、借款人品质、资本能力、抵押能力、经营能力、社会资本能力和银农关系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