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对比分析为理论框架。所谓对比分析是指通过对母语和目标语的比较,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以此预测学生在学习目标语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错误。对比分析发展到今天,大家普遍认为,对比分析运用在语音和语法的层面上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本文是把对比分析法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句子翻译教学的一个尝试。通过把98名非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为期10个教学周的对照实验,力图说明教师若能在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法的一些成果,即明示英汉句法在主语与主题,物称与人称,静态与动态,主动与被动,前饰与后饰,形合与意合,代替与重复,层级与并列及句法与事理等层面上的差别,将大大有助于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在收集前测和后测得数据之后,根据数据统计的运算公式,借助Excel和SPSS13.0加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别。但是,实验组的学生,即教师在课堂上对英汉句法的差别做出明示的一组,对翻译句子的各方面的理解和把握都比控制组的学生要准确,到位,主要体现在他们在翻译中用目标语表达得更正确,更贴切。尽管如此,因为两组之间并没有显示出统计意义上的差别,所以有必要采用更大的样本,进行更长时间的对比实验,从而进一步探究:如果把对比分析运用于翻译教学,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句子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