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小城镇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tiantian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体制机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自十八大以来,中央新型城镇化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对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要科学协调布局”的重大决策,强调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就业、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公共服务等功能”。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推动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即就地转移城镇化的过程。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和战略任务。基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总结和概括国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农业转移人口小城镇落户意愿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获得城镇户口为对象,以小城镇为研究区域来源,通过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在小城镇务工的农业转移人口意愿行为来分析现阶段影响小城镇务工人员的个人家庭、社区、社保制度、心理感知等因素,运用二元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来验证分析浙江省部分市县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小城镇落户的意愿。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农业转移人口的性别、婚姻、技能、子女数、老家到城市的交通情况、家乡住宅数量、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生活向往度和难易度对农业转移人口在小城镇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其落户小城镇的意愿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结论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快建设和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二是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消除城乡户口背后的福利差异;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增加农业转移人口的工作技能;四是关注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动态,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自身综合素质;五是合理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户口转入问题,增加政府执行力度。希望为政府制定在小城镇阶层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政策提供操作性建议,进而推动新型就地城镇化的发展。
其他文献
“合作社”作为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模式,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方法,来促进牧区社会管理是缓解三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日益深入以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到远离城市喧嚣、可以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地方作为旅游目的地,乡村旅游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阳江是广东粤西欠发达城市,在广东促进粤东西北发展背景下,阳江着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容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这需要大量的农村土地来为项目提供用地,征地
城巿化的迅速推进,导致农村集体土地被大规模征用,由于征地补偿问题,各地冲突时有发生,征地矛盾加剧。为缓解征地矛盾,提高征地效率,本文对区片价平衡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区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我国现行贫困标准下(2011-2020年的农村贫困标准为“按2010年价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
电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电化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让声、图、像、境与看、思、读、写结合
本文阐述了物联网大数据当前的相撞和所处水平,存在某些问题,包括物联网在设计时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缺陷,缺乏与实际情况的结合缺乏监管等等,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让
粮食作为农民种植的基础产品,其价格的波动和生产投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关系到整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相关利益。与粮食有关的问题,例如粮食进口、粮食安全、农民种粮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失地农民数量不断增多,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失去土地后,由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很容易成为无土地、无就业岗位、无社会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