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北方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成为了社会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银行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大多数银行和相关主体而言,掌握大量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很大程度上就等同于掌握了一笔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一利益导向使得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不规范的问题也日渐凸显,银行与银行工作人员泄露信息、银行经营场所与技术安全漏洞导致消费者金融信息泄露、催收机构滥用银行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事件层出不穷。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泄露在给银行带来声誉和形象受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还伤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影响他们对银行的信任,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困扰以及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何有效强化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的法律保护,已然成为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本文除绪论、结论与展望外,主要思路如下:第一部分:该部分对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分别对消费者、金融消费者与银行消费者以及个人信息与个人金融信息的概念作出了合理定义。第二部分:该部分主要介绍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权利保护的主要立法与实践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出现有立法不足之处,并介绍下面三种问题:一是银行与银行工作人员泄露信息;二是银行经营场所与技术系统安全漏洞导致消费者金融信息泄露;三是催收机构滥用银行消费者个人信息。通过类型化分析总结出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屡遭侵权的症结所在。第三部分:该部分分别介绍了欧盟、英国、美国、日本关于保护个人金融信息的主要经验,并对其所采取的不同保护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为第四部分的建议提供理论与现实基础。第四部分:该部分提出了完善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通过前文所述内容,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立法以及监管、行业内部、催收机构等层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分别从上述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真正从理论与实例的角度论证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重要性和如何保护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以及权利实现,以现实侵权类型分析为基础,在梳理国内外立法的基础上,提出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权利的内容,勾画银行与银行消费者之间以及他们与催收机构等相关主体之间的权益平衡的路径,为保护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提供一些建议,以期裨益于我国银行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立法和实践。
其他文献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该阶段.的重要发展战略,近几年来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之间科技创新能力差距日益凸显,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带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接着运用主成分—相关分析法,对初始指标进行定量筛选,并采用熵权TOPSIS法,
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过程,扑翼飞行已成为一种成熟优越的飞行方式。大自然中鸟类和昆虫不约而同的选择扑翼飞行,说明了其优越性。基于其可悬停和低速飞行的优点,扑翼飞行可以应用到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工作。虽然目前扑翼飞行机器人已获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扑翼飞行面临着多种挑战。例如,低雷诺数下如何获取高升力、建立精确的动力学模型、提高飞行效率、控制方法的实际应用等等。基于此,本文以四扑翼微型飞行机
作为成文法国家,制定法在我国是法官审理案件的主要依据,也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随着司法改革的深入,案例指导制度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自第一个指导性案例发布距今已经十年,期间相关学术讨论从未停止,从指导性案例的整体架构、预期目标和法治意义,到案例的遴选、修订与发布,各个领域均有学术争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指导性案例的适用这一领域,分析指导性案例因适用方法不足所导致的问题,并提出类比推理这一法律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加。由于知识产权案件多涉及专业技术性知识,这就对法官审理案件带来一定的挑战。吸纳精通专业技术问题的技术调查官参与案件事实的分析和判断,于是技术调查官制度便有了初步的雏形。目前,我国已经明确规定了技术调查官制度,但依然存在技术调查官的选任和人员属性规定不明确,对技术调查意见不公开的规定不够合理,技术调查官参加诉讼活动的程序规则不规范,技术调查官资源共享机制缺乏可
债的清偿抵充制度,是当债务人无法偿还欠付债权人的全部债务时,解决债务人的清偿顺序及清偿比例的制度。清偿抵充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各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关于清偿抵充制度也都是在继承和发展罗马法的基础上作出的规定,但各国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差异,比如债权人与债务人是否同时享有指定抵充的权利等等。虽然清偿抵充制度渊源已久,但对我国来说仍然是一项新的制度,2020年我国刚刚颁布的《民法典》首次以立法的
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 Go)战胜世界围棋冠军将人工智能变成了大众热烈讨论的话题。近几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微软小冰”发表诗集和歌曲,新华社写作机器人“快笔小新”写作新闻稿等消息一经放出更是将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讨论推向了一波新的高潮,这些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像人一样创作,其成果是否可以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若其构成作品,人工智能作为非自然人,是否可以成为著作权法
近年来,我国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关于影视剧本剽窃的案件。如:引发全网关注的“琼瑶诉于正案件”,是中国影视史保护原创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判决,判赔额高达500万元,对影视剧本剽窃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作为知识产权法的一个组成部分,著作权制度在传统法学理论作为支撑的基础上,也体现出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操作性。影视作品是著作权客体的形式之一,与其他作品形式相比,有着多层次接触、关
国家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手法推陈出新,但大部分工业城市的街道景观风貌还停留在上世纪的景观形象。工业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不同的是,其主要功能为工业生产、物流运输、仓储等,在一定程度上忽略街道景观对于城市风貌的提升作用以及对城市内适用人群的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居民的经济水平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工业园区内的景观风貌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在满足工业生产的防护景观需求外
近年来,冒名顶替上学、就业等犯罪行为日益高发,较传统犯罪形态而言,盗用、冒用他人身份的犯罪行为表现出两种显著的差异,即犯罪对象正在由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向处于社会底层人士的身份过渡;犯罪动机由单一向多元化过渡。冒名顶替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不仅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妨害具体的社会管理秩序,甚至给相关案件的侦破增加难度。对冒名顶替行为如何进行刑法规制,学界存在一定争议,但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