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民国滁州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至民国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阶段,也是滁州城市史上的重要转型过渡期。本文以滁州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古代至近代滁州城的营建及变迁,以官署、祠庙和商业为代表的城市意志影响下,城墙内外空间形态的变迁,来揭示一座中国传统州府级城市在近代转型过程中普遍的一面。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是一个漫长且缓慢的过程,在第二章中论文首先阐述了古代滁州城市的变迁历程,从唐早期城市初建开始,对滁城内外重要建筑空间进行定位,来探究城市发展中所沿袭的早期基础。至明末清初时期,滁州城市发展达到了中国传统城市的定型阶段,论文着重对这一时期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首先通过确定城市街巷分布来对该时期城市空间进行大致划分,然后结合文献记载将城市重要建筑空间定位于街巷之上,来得到相对准确的城市功能空间分布。最后,分析城市街巷结构和功能空间分布,得出该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近代以来滁州城市获得较快的发展,在第三章中论文重点研究了津浦铁路通车(1911年)后滁州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虽然民国时期城市街巷大都沿袭前代分布状态,但是铁路交通的介入使城市不同区域街巷的重要性发生了改变。论文通过将各门联系的交通路线的使用频率相叠合,来确定了民国时期城市主要街巷,并以此为骨架确定了城市其他街巷的分布状态。随后,依次将行政、商业、近代行业、教育、外来宗教和社会服务这六大功能空间定位到城市地图中,来实现城市功能的定量划分,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关联。在第四章中,论文对明清至民国滁州城市空间形态变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笔者关注到了滁州这样一座地方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独居特色的一面,即从古代城市定型期起到近代城市变革期,滁州城墙形态一直保存较为完好,且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城墙之外的城市空间一直存在建设发展,并呈现出与城内截然不同的空间状态。论文以城墙为参照,对城市内外空间形态进行比较,发现了城墙内外空间存在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城墙之内的空间表现为礼制影响下的空间聚集,而城墙之外的空间表现为理性发展下的空间扩散。并分别以城内和城外空间为对象,对比了明清至民国期间空间形态的异同。发现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滁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礼仪制度为主要影响因素,民国时期商业市场和区域交通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清末民初发生的国体改变和铁路修建两个历史事件,作为城市空间演变的催化剂,为这两个不同发展阶段划定了时间界限。全文约7万字,图98幅,表15幅。
其他文献
学位
近现代建筑体现出一个时代的建筑特色,也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因此对于近现代优秀建筑物的保护和加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历史种种原因,近现代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等不能够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因此,如何对近现代建筑进行鉴定和加固是近现代建筑保护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近现代混凝土结构建筑的现状及特点,并结合历史建筑的修复原则对其加固修缮方法进行比较,探讨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对近现代混凝土结构体系计
工业机器人专用控制器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不足,难以完成复杂、精密作业的二次开发任务,而通用运动控制器以其标准、开放、易于开发的特点在运动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通用运动控制器的技术特点,以工业机器人搅拌摩擦焊应用为背景,开展了基于通用运动控制器的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开发与研究。通用运动控制器集成了基于IEC61131-3标准的软PLC和实时工业以太网技术,满足工业机器人对开放性、实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核心区和资源能源富集区,在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黄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城市在黄河流域兴起。沿黄城市拥有优良的自然条件和景观风貌,同时也面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灾害发生频率高、无序蔓延等生态问题。2
近年来,MXene作为一类新型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材料,凭借优良的导电性、亲水性、成分丰富可调等优点,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相关研究涵盖储能、催化和等领域。其中,MXene在超级电容器方面展现出巨大前景。然而,MXene塌缩和堆垛导致比表面积减小、官能团化导致电导率降低等问题,限制了其电化学性能的充分发挥。异质原子掺杂是一种常见的改性方式,通过调控二维材料的结构和电子输运能力从而改善电化学
射电天文是天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射电天文学以无线电接收技术为观测手段,观测的对象遍及所有天体。对宇宙中各类天体的观测是射电天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星体的观测活动可以为天体动力学、引力物理、致密天体学、系外行星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实验数据。目前很多场景下对数字接收机提出了观测不同波段的信号的要求,而受限于射频前端,很多数字接收机本身只能接受固定频段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外场射电天文科学观测活动中,
外遮阳建筑能以较低的成本,创造巨大的建筑节能收益效果。建筑外遮阳对建筑存在多方面影响:从客观角度来说,外遮阳构件影响建筑的全年能耗、采光、通风。对应到主观角度,遮阳构件影响室内的热舒适、视觉舒适以及通风舒适。如何在建筑节能与室内舒适度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将从综合的角度全面评价外遮阳构件对建筑能耗、室内热环境、室内光环境、室内风环境以及视线通透度共五个方面的影响,并建立一套基于建筑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居住者越来越迫切希望拥有更多城市绿地,放松心情、缓解日常工作压力。为缓解这一矛盾,近年来有关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话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关心和重视,国家对优化城市建设方面提出“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必要性的同时,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强调以公园为主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改善提升的迫切性。优化公园使用后评价体系作为有效提高现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对城市历史地段的功能置换与更新改造成为城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空间肌理的存续出于其对城市形态起到的重要作用又成为工作重点。但当前诸多规划思路与方法尚未做到因地制宜,造成城市空间肌理混杂,形态传承脉络断裂的现象,亟待科学的方法论对其进行指导。与传统的城市分析方法相比,量化研究和数字化生成技术成为在给城市历史地段更新设计工作中的技术支持。对街道网络各项特征性质的量
大型高密度城市发展背景下,建筑声环境对居民心理及生理影响问题越来越凸显。在噪声问题解决方案中,吸声是广泛且灵活的控制手段之一。不同吸声材料适用于不同场合,而微穿孔板吸声体(Micro-perforated Panel Absorbers,以下简称MPAs)因其清洁、防潮、有一定表面强度等优势,在各种场合均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且符合绿色建筑发展方向。然而实际应用中传统单层MPAs的吸声带宽较窄,已有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