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截至2020年,光纤接入系统在全国的部署已经覆盖超过4亿个用户。随着网络业务的爆炸式发展,对接入网容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系统将需要满足更高速率、更长传输距离、更多用户以及不同的场景需求。相干检测、偏振复用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得相干PON成为满足未来光接入系统升级扩容的关键技术方案。本论文主要对面向未来的相干PON技术展开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至2020年,光纤接入系统在全国的部署已经覆盖超过4亿个用户。随着网络业务的爆炸式发展,对接入网容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未来的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系统将需要满足更高速率、更长传输距离、更多用户以及不同的场景需求。相干检测、偏振复用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得相干PON成为满足未来光接入系统升级扩容的关键技术方案。本论文主要对面向未来的相干PON技术展开研究,探索超大容量PON系统的构架方案,并围绕相干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中的一些关键算法进行研究,主要创新点和技术贡献如下:1)针对未来PON系统大容量多用户的需求,提出了一种相干超密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Ultra 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Passive Optical Network,UDWDM-PON)系统构架的实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一个总容量10 Tb/s的实时相干UDWDM-PON系统实验,该系统下行以5 GHz信道间隔在标准单模光纤(Standard Single Mode Fiber,SSMF)中传输1000×10 Gb/s的偏振复用正交相移键控(Polarization Division Multiplexing-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PDM-QPSK)格式的信号,上行以12.5 GHz间隔传输200×10 Gb/s的信号。传输距离为40 km。为了进一步提高接收机灵敏度,下行还另外实现了一种偏振开关正交相移键控(Polarization Switch-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PS-QPSK)调制格式,为每个终端用户提供7.5 Gb/s的数据速率。采用对PS-QPSK旋转扰动的方法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中同时实现了PDM-QPSK和PS-QPSK两种格式的实时数字信号接收处理。且所实现的PDM-QPSK和PS-QPSK格式的相干UDWDM-PON分别能达到28 d B和30 d B的系统功率预算。所提出的构架和测试结果可为未来超多用户超大容量光接入网系统的实现提供参考方案。2)针对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ime Division Multiplex-Passive Optical Network,TDM-PON)系统上行传输突发模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前导码设计方案及相应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通过多个算法模块共享前导码以及均衡系数预存储的方法,达到缩短前导码长度,减少信号恢复时间,提高传输效率的目的。并且在112 Gb/s的相干系统实验中对所设计的前导码和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证明,在保证传输性能的前提下,前导码的时间长度缩短了近26%。3)针对相干PON系统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情况,对相干接收端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关键算法进行研究优化。首先针对用架空光缆部署的PON系统传输中容易出现偏振快速旋转的情况,提出一种改进的新型最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均衡算法,该算法利用两个偏振之间的关系来计算误差,消除了计算过程中频偏和相偏的影响。此新型LMS算法在100 Gb/s PDM-QPSK和400 Gb/s偏振复用16阶正交幅度调制(Polarization Division Multiplexing-16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PDM-16QAM)的仿真系统中分别可达到12 Mrad/s和3.3 Mrad/s的偏振旋转跟踪速度,在10 Gb/s PDM-QPSK的实时传输实验中可实现2.5 Mrad/s的偏振旋转跟踪速度。较普通算法能达到的几百krad/s的跟踪速度,大大提高了系统对偏振状态的跟踪能力。其次针对PON系统中易出现的相干接收端同向和正交(In-phase and Quadrature,IQ)两路振幅和相位不平衡的问题,实现了一种可以改进该问题的实数结构均衡器,并分析了其实现复杂度和硬件资源消耗代价,在10 Gb/s PDM-QPSK的实时实验中可以实现2.5 d B的性能改善,证明了以较少的资源代价极大地改善了接收灵敏度下降的问题。最后,针对PON系统低功耗低时延的需求,对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ONU)端的DSP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对多个模块进行分级并且自适应调整分级模块使能的方法,使得ONU端的功耗得以降低,有效节省整个PON系统的功耗,并降低了系统延时。
其他文献
目的:基于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MRI图像,采用逐步递增序列的方式构建鉴别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的单序列及多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并通过比较不同影像组学模型之间诊断效能的差异,选择最佳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方法:收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
【目的】抗生素耐药性对全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耐药形势,基层医疗机构尤为严峻。为了应对相关威胁,促进医生抗菌药物合理处方行为对缓解耐药性危害和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医生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研究仍有不足且影响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主要聚焦基层医生,提出以下研究目标:(1)鉴别潜在的抗菌药物处方行为模式,识别需要重点干预的医生群体;(2)开发抗菌
无人机(UAV,Unmanned Aerial Vehicle)作为地面站与机载计算机协同控制并装备多源传感器的自主飞行器,因其机载存储、通信和计算能力成为了新一代移动边缘计算(MEC,Mobile Edge Computing)节点的潜在选择。为了将边缘计算服务通过无人机进一步安全地迁移到离用户更近的地方,针对动态变化的空域环境和网络拓扑,本文就无人机路径规划避障和辅助计算卸载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
复杂非均质背景红外图像弱小目标的检测问题是目标识别与检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复杂云层、海面波浪等非均质背景具有局部区域灰度变化剧烈、无特定形状特征、信噪比低、杂波厚重等特点,是红外小目标检测问题的难点。当前尚没有专门针对特定非均质背景图像进行研究的公开文献,当前主流检测算法在处理非均质背景图像时往往具有虚警率高,检测率低及稳定性差等缺陷,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针
本文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高管在职消费、企业并购和投资效率四个角度探讨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上缴国有资本收益(也称作“集团母公司强制分红政策”)对集团内上市公司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机制。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国有上市公司的自愿性分红和半强制性分红政策对分配股利的公司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鲜有文献关注集团母公司强制性分红政策可能会基于内部资本市场对集团内成员上市公司行为产生的影响。本文将财政部、国资委于
水电机组作为水电能源转换的核心设备,呈现巨型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机组的运行环境恶劣且受水力、机械、电磁等耦合因素的影响,使得设备异常振动、耦合故障、疲劳劣化甚至结构破坏等安全风险日益突出,机组状态维护的研究备受学界关注。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水电机组状态维护中振动信号降噪、故障诊断、趋势预测所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时频信号分析、群智能优化算法和机器学习等为研究手段,研究提出适用于水电机组振动信号分
石墨烯的巨大成功掀起了其它类似二维(2D)材料的研究热潮。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作为2D材料大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一员,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在光电子、电子、电催化、能源存储与转化以及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TMDCs成为了2D材料中的热点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巨大关注。深刻理解TMDCs的生长动力学以及微结构演变过程对其在不同领域中优异性能的实现十分重要。原位透射电镜技术是
独特的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火电作为电力供应基石。近年来燃煤电厂常规污染物排放已得到严格控制,痕量重金属污染日益引发全球关注。燃煤电厂是我国环境中硒的主要人为来源,而硒的过量排放对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必须高度重视燃煤过程中硒污染问题。利用现有烟气净化装置实现多污染物联合脱除,是目前重金属控制的主要策略。由于硒与硫的相似性,硒污染物在烟气中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成为硒控制的核心设备。但现有
状态估计是电力系统调控中心能量管理系统的核心应用,担负着通过全网各处采集的量测数据准确评估系统运行状态的任务,其所得结果不仅是其他调度自动化应用的输入,也是调控人员合理下发调度指令的参考依据,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与经济运行至关重要。随着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等新型电力元件的涌现和电网结构的发展变迁,电力系统不同主体间的协调交互更加频繁,促使非专有信息通信技术逐步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普及,信息空间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具有吸光系数高、载流子扩散距离长和能带间隙可调等优点,因此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作为吸光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erovskite solar cells,PSCs)近年来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自2009年问世以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光电转化效率不断攀升。目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认证效率已经突破了25%,商业化应用前景十分可观。然而,钙钛矿电池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