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c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为研究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对临床分离的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进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包括22种β-内酰胺酶、1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7种16SrRNA甲基化酶以及1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关基因。分析各临床分离株所带的耐药基因;观察LAP-2型β-内酰胺酶基因与11种β-内酰胺类药物水解活性的关系,及与其它常见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进化关系;对从20株DR-ECO检测到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以了解其同源性和进行耐药菌株的流行病学分析。   研究方法:   (1)分离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   (2)使用PCR法检测22种β-内酰胺酶、1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7种16SrRNA甲基化酶以及1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基因,以获得其基因检测阳性模式。并将PCR阳性产物纯化、测序。使用测序软件Chromas分析测序结果。   (3)在SWISS-MODEL利用PDB数据库作同源建模,获得LAP-2型β-内酰胺酶的受体分子3D结构,使用ArgusLab4.1软件中的DOCK模块作11种β-内酰胺类药物和棒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LAP-2型β-内酰胺酶分子对接,比对各种β-内酰胺酶基因序列,并用DNAMAN软件的最大似然法进行LAP-2型β-内酰胺酶基因的进化分析。   (4)将测得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作为检测指标,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   研究结果:   (1)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敏感,除两个菌株对庆大霉素与阿米卡星敏感、两株对氨苄西林/舒巴坦中介外,其余菌株对所有药物(除亚胺培南)均耐药。   (2)在20株DR-ECO中,有18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共5种),其中TEM、CTX-M-1群、LAP、LAT/CMY和OXA-1群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0.0%、65.0%、5.0%、5.0%和25.0%;18株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共5种),其中aae(3)-Ⅱ、aae(6)-Ⅰb、ant(3")-Ⅰ、aadA5和aph(3)-Ⅰ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5%、25%、5%、65%和55%;1株检出rmtB型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率为5%;20株均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共7种),且阳性率均在70%以上(除IS903);其余基因型均未测出。其中一株TEM检测涵盖上游转座子解离酶tnpR序列,一株CTX-M-1群经测序比对为CTX-M-3型,一株LAP经测序比对为LAP-2型。   (3)11种β-内酰胺类药物和1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LAP-2型β-内酰胺酶对接的结合自由能由低至高前三位为: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肟。结合自由能越低,酶催化效率越高,即LAP-2型β-内酰胺酶催化效率最高的为阿莫西林。同时LAP-2型与其它常见β-内酰胺酶分子进化分析发现,其与TEM、SHV属同一簇群。   (4)20株细菌无完全相同的克隆,相互间具有不同的同源性和基因距离。   研究结论:   (1)通过对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的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16SrRNA甲基化酶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相关55种基因的检测,获得了相关耐药基因的阳性检测模式。从20株细菌共检出17种耐药基因,其中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相关基因以TEM和CTX-M-1群基因为主;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主要与aadA5和aph(3)-Ⅰ相关,与所测的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相关性没有明显关系;获得较高的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基因的阳性率,其与本文所分离菌株的多重耐药机制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2)LAP-2型β-内酰胺酶的3D分子结构与药物底物的分子对接研究表明,该酶对阿莫西林的催化效率最高,而棒酸与氨曲南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3)不同菌株的耐药基因聚类分析表明,20株菌株中无任何相同的克隆,提示本组菌株并无克隆播散。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Mitoquinone(Mito Q)对冻融人精子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0份健康生育男性精液标本,每份精液一式6份,不含Mito Q者设为对照组(G0),而G1、G2、G3、G
目的:  研究顺铂对卵巢癌细胞HO-8910中BMI-1、P16INK4A的表达影响,初步分析这两种基因与顺铂诱导的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  1.培养对数生长期人卵巢癌细胞株HO
目的:   观察足细胞Tbxa2r基因敲低对嘌呤霉素氨基核苷诱导的足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通过目标序列的设计以及细胞转染效率评价后,RT-PCR检测干扰效果,Westernblo
目的:   观察睾酮(testosterone,T)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peripheral-blood-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PB-EPCs)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目的:   通过研究食管癌(esophagealcancer,ECA)患者体内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suppressorcells,MDSCs)、替代途径活化的巨噬细胞(alternativelyactivatedmacrophage
目的:分离培养小儿包皮间质干样细胞(humanmesenchymalstemcell-likecellsfromforeskin,hFMSCs),观察其对SGC-7901胃癌细胞株的生长作用及机制;探究hFMSCs对肿瘤细胞miR-106b、m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心肌运动异常,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损害,检测其血清C肽水平,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收缩功能异常改变与C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s-3和Bcl-xL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p
目的: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细菌中的非编码小RNA(smallnon-codingRNAs,sRNAs)被发现。这些sRNAs不编码蛋白质,而作为基因表达关键调控因子,有利于宿主-细菌之
目的:   检测microRNA-429(miR-42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评估其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