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秀山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农业旱灾的影响因素,并详细讨论了人为因素以及它对农业旱灾的作用。以年代为单位,将建国后50年中各年代的人为因素对农业旱灾的作用相对比,探讨其成因及变化趋势。 全文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选题背景,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秀山县旱灾的成因及机制研究。这一部分首先概述了秀山县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年来旱灾发生的特点,然后详细分析了农业旱灾的形成机制,指出在农业旱灾的成因中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人为因素,且人为因素主要在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作物及种植结构、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保措施等几个方面影响旱灾。 第三部分为近50年来秀山县农业旱灾中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这一部分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建立旱灾灾情及旱灾成因的指标体系。对于旱灾灾情,本文采用粮食损失率为指标;对于自然因素则主要根据气象因子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人为因素,考虑到它的复杂性,采用二级指标,先从水利指标、种植结构易旱指标、生态指标、土壤改良水保指标和政策指标入手,再用权重法,将它们合成为人为因素。计算结果表明,在50年代和60年代,人为因素起加剧旱灾灾情的作用,而在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因素起着越来越强的缓解作用。第二步定量分析人为因素对旱灾的影响。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从两方面分析这种影响。一方面分析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认为,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与50年代的灾情相比,60年代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变化的影响程度为83.9%,且起加剧旱灾的作用。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人为因素均起缓解旱灾灾情的作用,其对旱灾灾情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61.2%,79.9%和91.9%。 秀山县农业旱灾中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分析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的影响程度。在假设50年代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的影响程度为零的前提下,60年代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起加剧作用,加剧程度为27.9%,70年代、80年代和 90年代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起缓解作用,缓解程度分别为 6.8%,15.3%和 39.4%。 第四部分为结论与讨论。从人为因素对农业旱灾灾情影响的动态变化分析得出,在 50年代和 60年代,由于生态破坏、水利设施不足和不合理的政策导向等,人为因素起着加剧旱灾灾情的作用,而在 70年代、80年代和 90年代山于人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抗旱政策的制定等,人为因素开始起着越来越强的缓解旱灾灾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