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县农业旱灾中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秀山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农业旱灾的影响因素,并详细讨论了人为因素以及它对农业旱灾的作用。以年代为单位,将建国后50年中各年代的人为因素对农业旱灾的作用相对比,探讨其成因及变化趋势。 全文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分析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选题背景,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为秀山县旱灾的成因及机制研究。这一部分首先概述了秀山县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历年来旱灾发生的特点,然后详细分析了农业旱灾的形成机制,指出在农业旱灾的成因中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人为因素,且人为因素主要在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作物及种植结构、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保措施等几个方面影响旱灾。 第三部分为近50年来秀山县农业旱灾中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这一部分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建立旱灾灾情及旱灾成因的指标体系。对于旱灾灾情,本文采用粮食损失率为指标;对于自然因素则主要根据气象因子的年际和年内变化建立数学模型;对于人为因素,考虑到它的复杂性,采用二级指标,先从水利指标、种植结构易旱指标、生态指标、土壤改良水保指标和政策指标入手,再用权重法,将它们合成为人为因素。计算结果表明,在50年代和60年代,人为因素起加剧旱灾灾情的作用,而在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因素起着越来越强的缓解作用。第二步定量分析人为因素对旱灾的影响。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从两方面分析这种影响。一方面分析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认为,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与50年代的灾情相比,60年代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变化的影响程度为83.9%,且起加剧旱灾的作用。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人为因素均起缓解旱灾灾情的作用,其对旱灾灾情变化的影响程度分别为61.2%,79.9%和91.9%。 秀山县农业旱灾中人为因素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分析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的影响程度。在假设50年代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的影响程度为零的前提下,60年代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起加剧作用,加剧程度为27.9%,70年代、80年代和 90年代人为因素对旱灾灾情起缓解作用,缓解程度分别为 6.8%,15.3%和 39.4%。 第四部分为结论与讨论。从人为因素对农业旱灾灾情影响的动态变化分析得出,在 50年代和 60年代,由于生态破坏、水利设施不足和不合理的政策导向等,人为因素起着加剧旱灾灾情的作用,而在 70年代、80年代和 90年代山于人们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抗旱政策的制定等,人为因素开始起着越来越强的缓解旱灾灾情的作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经济重组,经济社会得到蓬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和退化,使得人类必须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改良和利用盐碱化土地,以增加粮食的供应。农业化肥和农药施用的日益增多,工业废水和其它废弃物质的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这是近年来气候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气候变化必将给社会经济各方面带来许多新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步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过去人们更加关注城市横向扩张的特征,而忽略了城市的空间特征。因此,随着城市在空间纵向扩展的态势越发明显。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
地理事物或空间目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表现为特定时空序列中的图形。图形的千差万别反映了它们成因机制、行为特征及演化差异的信息,对地理空间图形的研究可以反演空间事物的
该文从界定旧城改造住宅开发条件评估概念入手,参考住宅区位理论、城市土地定级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估因子,构建了旧城改造住宅开发条件评
山东省是全国人口、经济大省,省域内部(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存在着显著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一直呈扩大的趋势.缩小东西部之间差距,加速落后地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