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变化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e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这是近年来气候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气候变化必将给社会经济各方面带来许多新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位于亚热带北界和我国西部山地与黄淮海平原交接带附近的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因此开展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运用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等基础理论和方法,在数据库软件Microsoft Access、数据处理软件Microsoft Excel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技术支持下,对河南省冬小麦40年以来的气候适宜性变化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根据冬小麦各生育期适宜度大小和年际波动强弱找出气候关键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80年前后两个时段降水、温度和光照关键期的变动。 1、运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河南省冬小麦生理生态特征建立了旬温度适宜度函数,旬光照适宜度函数和旬降水适宜度函数,它们的函数形式分别为: 式中T,S,R为冬小麦生育期间各旬的温度、光照和降水观测值。考虑到不同生育期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影响强度的客观差异,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适宜度的计算应首先给各旬适宜度赋予不同权重。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相关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等。本文运用相关系数法设定每个生育期内各旬的权重,运用因子分析法设计全生育期20个旬的权重。冬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光温水的共同影响,为反映其气候适宜性变化,必须模拟三因子的协同效应,因此本文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同期光温水的综合气候适宜度。因为几何平均法既能反映极端情况,又能刻划因子间的相互补偿作用。对10个代表站点的适宜度计算结果与小麦气象产量的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间的相关性极为显著,说明用这种方法模拟作物气候适宜性变化是合理可行的。 2、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季节变化。运用建立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对各旬适宜度计算发现,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变化呈“ V”字型,即越冬前后气候条件对小麦的限制作用最强。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冬季温度的普遍升 t高,拔节期间冬小麦适宜性有所提高。为了说明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适宜度过程的空间差异,遵循各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性原则,对全省冬小麦种植区进行了分区对比。 3、河南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年际变化。全生育期冬小麦气候适宜度对比发现,降水适宜度波动最强;温度适宜度与气候适宜度波动均较小,且20世纪80年代以来振幅明显变小。从变化倾向来看,温度、光照和气候适宜度分别以 0刀03/l oa,0刀05八 和 0.006/10a的速度升高,降水适宜度以 0刀02八 的速率降低。各生育期三因子及其组合的累积距平变化反映了不同生育时段气候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作用大小及其趋势变动。分析发现,受近年来全球变暖的影响,小麦拔节期温度与降水适宜度明显提高。气候、温度和降水适宜度全省有70%以上的地区表现为逐年升高,超过60%的地区降水适宜度是降低的,平均降幅为0.002/10a。不同区域气候适宜度大小、波动及其变化倾向有较明显的差异,存在经向和纬向的规律性变化。 4、作物气候关键期的确定有很多方法,如特定生育期作物对某气候因于最佳生理需求量与实际观测值的对比分析;特定时期某气候因子对作物生长造成危害的发生频率;作物产量与不同生育期某气候因子的多元回归方程中的影响系数的比较等。本文结合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气候适宜度的计算结果,认为可依据某气候因于适宜度的大小与其年际波动的综合效应大小挑选出此因子的关键期。为此,引入气候风险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并用之确定河南省冬小麦 1980年前后的温度、降水和光照关键期,对比两个时段的气候关键期发现,1980年以来河南省冬小麦气候关键期发生了较大变动。
其他文献
全球生产分工的日益细化而导致的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布,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参与到国际生产协作的网络中。然而,大到总体的社会财富、小至具体的产业环
坡面是发生土壤侵蚀的基本单元,研究坡面表层土壤磁化率与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布变化特征,进而指示坡面土壤侵蚀与堆积的过程,这对今后开展坡面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土壤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地理景观的塑造经历了漫长的农业化和快速的城市化两个阶段。当今快速的城市化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的格局,引起了全球地理环境的变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简称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LUCC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一直是国内外LUCC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主要是通
区域特色经济研究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特色资源是区域特色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特色产品是特色经济的核心,特色技术是特色经济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进行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燃烧了大量的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超过了33%。大
土地作为一切资源和环境要素的载体,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地需求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增大,,如何合理缓解土地资源各种需求的压力以及本着
该文首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可持续农业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其基本原则是持续性、高效性、协调性和公平性,其基本特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村地区出现经济重组,经济社会得到蓬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和退化,使得人类必须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改良和利用盐碱化土地,以增加粮食的供应。农业化肥和农药施用的日益增多,工业废水和其它废弃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