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人们健康观念的不断转变,新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护士角色的扩展和变更,护患之间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沟通技巧可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治疗性沟通在改善患者心理健康方面有一定的效果,越来越受到临床护士的重视。研究目的研究治疗性沟通模式对食管癌患者术前焦虑状态、应对方式及希望水平的干预效果,为促进食管癌患者术后康复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8月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伴发焦虑情绪的食管癌手术患者23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16例,对照组115例。入院当日发放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进行测量,了解患者入院时的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应对方式。干预组给予常规护理+ 临床一般沟通+治疗性沟通系统干预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临床一般沟通。术前1天(干预后)再次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及Herth希望指数量表(HHI)进行重测,了解患者焦虑情绪、应对方式、希望水平有无改善及改善程度。将资料录入SPSS16.0,进行分析,具体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X2检验、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双侧,a=0.05。主要结果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为96%,最终有效问卷231份,有效回收率为96.3%。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等基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焦虑、特质应对方式及希望指数的得分,两组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焦虑、特质应对方式及希望指数的得分,两组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特质应对方式、希望指数的得分,干预后患者焦虑情绪有所缓解,积极应对有所提高,消极应对有所降低,希望水平也有所提高,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特质应对方式、希望指数的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建议治疗性沟通模式能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前焦虑状态,优化患者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希望水平,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治疗性沟通作为一种以护理人员为主导的护患沟通方式,运用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整体护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和一系列护理措施,能帮助患者有效应对焦虑等负性不良情绪,提高应对能力及希望水平,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护理,促进患者顺利康复。治疗性沟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患沟通方式。在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中,医院要定期进行相关培训,要加强对治疗性沟通模式的学习与应用,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治疗性沟通模式的应用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