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本科笔译教学模式的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gecs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专业本科笔译教学,在本文中是指为了培养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笔译能力而进行的笔译教学和笔译实践等活动。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广泛。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笔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其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然而,由于我国的笔译教学体制相对落后,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笔译教学在教学大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材料等层面,尤其是教学模式上存在许多问题。因此,以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的笔译工作者,在数量上和素质上都不能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笔译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依据“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的教学原则,大多数翻译教师一味地侧重于以句子为单位的翻译技巧的教授,向学生灌输翻译理论,忽视了文化教学和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结果英语专业本科生不仅英语语言能力不足,而且母语文化素养较低。尽管国内许多翻译专家和学者,针对笔译教学的问题提出过许多建设性建议和新的教学模式,但都没有把文化教学与翻译技巧和理论的教学置于同等地位,没有把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纳入翻译能力的范畴。培养大批语言能力强又有文化素养的笔译人才,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译教学模式,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提高语言能力”与“培养文化素养”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以问卷为工具的定性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国内外高校本科阶段的笔译教学现状及青岛市三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的笔译教学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找出本科笔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笔译教学模式的不足。针对笔译教学模式中文化教学缺失的不足,笔者依据翻译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提出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理论,尝试着提出“语言+文化”教学策略,坚持“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提高语言能力并重,旨在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综合翻译能力。  
其他文献
自1975年以来,大卫·马梅特发表了近三十部戏剧作品,并且多次获奖,在美国戏剧史上,他已经成为继尤今·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阿瑟·米勒、爱德华·阿尔比和萨姆·谢泼德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作家,著作颇丰。阿特伍德的创作类型多样,尤以长篇小说见长。作为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作家,阿特伍德的作品充满着她对当代社会问题
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英国当代文坛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最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深入反映了上个世纪以来人类在思想、情感以及文化上的转变,被誉为20世纪少数拥有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