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中的“篪”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部优秀的诗集,现存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 《诗经》中有两首包含“篪”, 《诗·大雅·板》: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 《诗经·小雅·何人斯》: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周礼》中记载: “笙师,掌教吹竽、笙、埙、衡、箫、篪、篴、管、春、牍、应、雅,以教械乐。”由此可知,“篪”是周代礼乐中的一种乐器。《诗经》中“埙篪”与“天之牖民”“伯氏”“仲氏”有种种联系,笔者试图从《诗经》中关于“篪”的记载入手,寻找“篪”这件乐器所隐藏的含意,并论述“篪”在《诗经》产生应用年代时的大致形制。据《世本》所载: “苏成公造篪,吹孔有觜,如酸枣;苏成公,平王时诸侯也。”按照书中的描述,“篪”吹孔处有个“觜”。部分学者认为“吹孔有觜,如酸枣”为后世添加, “篪”吹孔处无“觜”。笔者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图像分析法等并综合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有关周代“篪”的文献记载(《世本》《尔雅》《诗经》等);相关考古研究资料(曾侯乙“篪”、马王堆“横吹”、云冈石窟横吹伎乐);近现代“篪”的遗存(浏阳古乐用“篪”、韩国雅乐用“篪”)进行了分析。对《诗经》中的“篪”的形制、“篪”在周代乐队中的作用、“埙篪”合奏代表的和谐予以论述。本文通过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诗经》中有关“篪”的诗文进行了释义,并简要论述了“篪”的由来。第三章,分析有关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资料及成果,论述了周代“篪”的基本形制。第四章,通过文献记载论述了“篪”在当时乐队中“和”的作用。由“埙篪”的“和”论述当时兄弟之“和”、君民之“和”。
其他文献
本文报导了钢管超高强混凝土长柱和偏压柱的试验研究工作。长柱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管超高强混凝土长柱的承载能力和极限纵向变形率随长细比Le/ D的增大而下降,在所研究的 Le/ D范围内,
清代的《文选》学,发展至嘉道年间而至鼎盛。在乾嘉学风的影响下,基于李善注的缺失,嘉道年间的《文选》学研究呈现出以小学、考据学补正《文选》李善注的特征。这是嘉道年间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除胃肠功能受损外,患者还可兼见神经、精神症状。针对这一现象,代二庆教授结合古今医理,认为脾胃病可分为形病与神病,且二者可相互影响,故用药时
汉语写作既难学也难教。对于学生,写综合了词汇、语法、篇章等方面的知识,是体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难度最大的一项技能,提高写作能力困难重重。对于教师,教学内容涉及面广、
北京时间2016年10月3日17点30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揭晓,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因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方面的重大
门客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秦统一之后他们短暂隐匿,但秦末的战争为其再次出现提供了生存土壤。然而,新建立的汉朝与春秋战国有所不同,在建设大一统国家
贾平凹的文学理念主要渗透在其创作中,同时也彰显于他的“序跋”和其他文字之中。在其创作中,大与小,混沌与性灵,朴拙与大雅三种对立的范畴显示了其拙朴而雅致、混沌而灵性、
本文报导了18根不同套箍指标的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短柱试件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证明,采用钢管约束可以显著地改善超高强混凝土的延性,提高核心混凝土的强度,强度的增长幅度与套箍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招标方式选定供应商已逐步成为主要的采购方式,而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电子招投标作为新兴事物,也在快速发展。同所有新兴事物一样,电子招投标在实现过
地质勘察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池湖溪工程为例,结合工程现场地质情况,采用GPS技术对地质勘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为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顺利提供了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