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些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迅速,伴随着发展过程中亟需建设用地的需求,使得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消耗量逐年增长,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以及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消耗的时空变化对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和集约利用程度以及降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陕西省107个县(区)为研究对象,以市域和县域为两个基本研究层面,运用综合变动系数分析了陕西省2000-2011年的建设用地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建设用地面积为自变量,选取GDP、城市化水平、总人口、城镇人口、二三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为因变量,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从宏观角度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其次,采用脱钩模型测度了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程度;最后,运用耗地指数对陕西省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的消耗进行时空变化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1-2011年间:总体来说,陕西省大部分县区的建设用地变化属于“缓变型”,即建设用地变化程度相对缓慢,此类县区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集聚性,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及陕南地区;建设用地变化类型为“剧变型”的县区不多,主要为西安市和延安、榆林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市区;而西北部和陕南的县区的建设用地为“相对稳定型”变化。(2)GDP、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值和城市化水平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全局自相关检验Moran’s I指数均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陕西省建设用地、GDP、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二三产值和城市化水平都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SEM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不明显;而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对建设用地的扩张均表现为正向拉动作用,尤其是总人口对建设用地的驱动作用最为显著;同时,随着陕西省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二三产值对建设用地的影响逐渐呈现为负相关,其中,三产值的负拉动效应较为明显。(3)在2000-2011年间,陕西的大多数县域单元在大多数年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且弱脱钩的县域数量逐年增加,同时,陕西省各县区的脱钩程度在空间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脱钩状态呈不连续分布。只有少数县区处于强脱钩状态,其余大多数县区在研究期内都处于弱脱钩和增长负脱钩以及强负脱钩的状态。(4)2000-2011年间,陕西省建设用地的耗地指数总体上呈显著下降的趋势。2000年各县域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陕北地区的耗地指数较高,2011年,各县区的耗地指数都表现出大幅的降低趋势,且县域之间的差异减小;通过多元回归模型的应用分析得出:经济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系数,城镇人口的贡献最大,其次为GDP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其的贡献相对较小,而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其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值逐渐减小,呈现负值。陕西省经济目前的经济发展主要还是依托于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拉动,在今后的建设用地扩张中,需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产业、提高城市化水平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要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来保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提倡节约集约用地模式,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化与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