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拘泥于文本内分析,即分析原文本与译本之间的忠实对等问题,所以过去的翻译研究关注较多的是语言层面,很少从文本外分析。而翻译作为一项复杂的交际活动,更多的是要承载文化交流的使命,所以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译学发展的必然。意识形态作为文化的一个方面对翻译的影响由来已久,但是深入的研究却起步较晚,而且相对有限。随着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把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层面转到社会文化层面,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Lefevere和Bassnett为代表的操纵学派提出的“文化转向”,促使了这一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的研究主题是翻译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理论来源主要是文化学派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的文化构建理论,研究的背景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本文将以意识形态为重心展开对翻译更深入的思考,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选取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活动为例,从文本的选择、翻译的策略、产生的效果说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同时也将分析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索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动态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能动性以及其所受的限制,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从意识形态和政治角度入手,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颖、犀利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从文本外部研究翻译对文化,历史,政治的作用,最终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开放性和科学性。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以翻译研究本身为对象,分析其发展和演进的过程。论文从传统的翻译观入手,指出传统翻译研究着重以原文本为重心的研究范式本身具有局限性和不足。进而介绍译学的“文化转向”,回顾前人在意识形态和翻译问题上的研究,特别引出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理论,同时指出目前中国翻译界在这方面的成果和不足。第二章分析意识形态和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着重深入分析意识形态的意义,介绍其发展的历程。进而结合本章研究重点,对本文的意识形态进行界定。第三章分析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特别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意识形态对当时的翻译活动的影响,包括翻译的动机,翻译的文本选择等。第四章分析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活动对90年代意识形态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翻译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活动,要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证明了勒菲弗尔的观点,但是翻译对意识形态也具有反作用,所以译者不应该片面的夸大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应该平衡好和把握好意识形态和翻译的关系,从而促进译学发展的开放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