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网络中紫外大气散射通信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光通信具有不需申请频谱、信息容量大、功耗低、安全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应用中备受关注的一种通信手段。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节点分布范围广,数量大,位置复杂,外界环境多样,这就要求无线光通信必须解决外界光源干扰和视线(LOS,Line-of-Sight)传输的问题。紫外光大气通信选用日盲区光波进行通信,一方面克服了太阳光和人工光源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气中悬浮粒子的散射实现非视线(NLOS,Non-Line-of-Sight)通信。近年来,紫外大气散射通信在WSN中的应用已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重视。本学位论文在分析大气光学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紫外光大气散射传输模型及适用于传感器网络的光调制方式,搭建了一个基于紫外LED的大气散射通信实验系统并进行了研究。   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研究了光波在近地大气中传播的特性   深入研究了大气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的光波传播特性,分析了地表附近低空大气中臭氧分子的作用,利用200~280nm范围的紫外光在近地范围内传播时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吸收损耗较小以及可充分利用大气分子的散射实现非视线传播等特点,提出以紫外光为传播媒介构建无线光通信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传感器网络的方案。   2.研究了紫外光大气散射传输模型   分析了传统的建立在长球坐标系上的紫外光大气非视线单次散射模型,指出该模型未考虑大气中悬浮粒子的尺寸及由此引起的光波散射的差异。为此,引入了大气粒子尺寸、分布及散射相函数,改进了非视线单次散射传输模型;基于该改进模型,对不同的通信距离、收发仰角、光源束散角和接收视场角、天气条件下日盲区紫外光的大气散射传输特性等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指出,紫外光大气散射可实现非视线通信,比较适合于短距离场合使用。   3.研究了紫外光大气散射通信中的调制方案   综合考虑人体安全、传感器节点能源限制、大气的吸收与散射会造成接收光功率的急剧下降等特点,指出紫外光通信的发射功率不宜过大,而采用适当的调制方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功率利用率。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调制方式——分离双脉冲位置调制(SDPPM,Separated Double Pulse Position Modulation),开与已有的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调制方式比OOK、PPM等方式在功率需求和带宽需求方面有较好的折中:比DPPM、DPIM等方式有调制时隙长度固定的优势,能够简化调制与解调电路。此外,该调制方式的特殊结构使接收端可进行软判决解调,在保持多脉冲位置调制的高信息传输速率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系统的误码性能。   4.研制了紫外光大气散射通信实验系统   设计了一个基于LED紫外光散射通信系统,通过对比各种日盲区紫外光源的性能,指出目前紫外LED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进行光通信的最佳光源;讨论了两种常用的紫外光检测器的性能及特点,指出紫外光电倍增管技术成熟可靠,适合目前使用,雪崩增益光检测器在紫外波段尚不成熟,但将来会有广阔应用;实现了一个短距离紫外光散射通信实验系统,包括光源驱动电路、光检测器电路以及为克服接收光功率的起伏而设计的AGC放大器、为减少带宽外噪声的影响而设计的带通滤波器。最后对系统进行了相应测试,利用串口实现了数据的无差错传输。
其他文献
8月25日深夜,钦州海事局港区海事处灯火通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值班人员在互联网上锁定广西、广东和佛山3个气象台网页,每小时通过VHF甚高频无线电台向所有在港船舶通报12号
本文在阐述国内外布里渊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光纤内部自发布里渊散射和受激布里渊散射的作用机理,根据受激布里渊散射的作用机理,着重分析了其瞬态耦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as Insulated Switchgear,简称GIS)中发生的故障主要是由其内部产生的局部放电引起的。因此,国内外专家对其在线监测技术已展开了广泛研究,以确保GIS的正
雷达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越来越成为雷达系统设计、分析、试验和评估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基于“XX雷达仿真”项目,对其中的杂波生成和信号处理仿真的设计和实现进
为了更好的进行信息传递,人们习惯上将多种模态的多媒体组合到一块,共同来阐述所需表达的语义信息。因此,对于跨媒体形式的检索的研究对于数字媒体的理解和检索具有重要意义
梧州港务有限公司江心作业区电站煤炭装卸班全体员工,他们识大体、顾大局,不怕酷热高温天气,仍然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以优质、高效、快捷完成当月煤卸量3万多吨,受到了厂方船
近年来,定位技术日益向短距离、高精度方向发展,应用环境从室外向室内转移,涌现了许多有效的室内定位技术。其中,RFID技术以其非接触、自动识别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UHF频段RF
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压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交通控制、安全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车牌识别系统(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便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