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视野下陶诗英译文的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x6963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特色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受到中国读者和世界各国读者的重视和欢迎。陶渊明的诗歌在国内外已有多种英译本问世,各有独到之处,对于把陶渊明的诗歌介绍给西方读者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陶渊明诗文的英译本较多,所以对其英译本进行对比的研究也很多。然而大多数仅从美学或翻译学角度分析了陶渊明诗文不同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却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特别是从图形与背景视角来探究陶渊明诗文的英译本。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Ungerer&Schmid,2001:36).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王寅,2005:15)。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认知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则为突出图形而起衬托作用的部分(赵艳芳,2001:151)。首先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的是Talmy,他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认知语法的代表人物Langacker采用射体和界标这一组术语来代替图形和背景,并广泛使用这一概念来分析语言现象。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三类陶诗的不同英译本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在翻译陶诗的过程中,译者要从语义到文本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信息,就应该首先明确原诗文中包含的图形与背景及其关系,再在目的语中确定恰当的句子结构和表达式。否则,原诗句子的意义就可能在目的语中发生变化,译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就无法等同于原作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利用图形背景理论来指导翻译,可以使译者更好的理解原诗并且使用恰当的目的语准确地传递原诗信息,展现原诗意境,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学作品。本文也分析了不同英译本出现不同图形背景关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译者对现实体验的背景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译者的创造性。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即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理论来对陶诗不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用图形背景来指导翻译可以使译作更忠实原诗,能促进人们对原诗的理解,对于翻译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的开展及应用,大大提高了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的特异度,其中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
主要讨论了VC++与M atlab混合编程的两种常规方式,给出了利用M atlab数学函数库混合编程的实现方法,指出了常规方式存在不足的同时,提出了另外两种方法,实现了利用M atlab数学函数库和编译器结合VC++混合编程的新方法,充分发挥了VC++有效运算速率与M atlab强大矩阵运算的优点。实验结果说明本文所提方案可行,适用于图像处理。
警察携带枪支行为具有公务枪支管理行为与使用行为的双重性质。其作为使用枪支行为的起点和重要形态,应当受到法律法规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严格规制。对警察携带枪支制度的完
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占重要地位,阅读能力又是语言学习中一项重要的技能。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许多研究者对阅读词汇知识(广度和深度)与阅读能力的关系做出过大量研究。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