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双链RNA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能够引起草鱼患上高度传染性草鱼出血病(grass carp haemorrhagic disease,GCHD),造成草鱼的大规模死亡,严重威胁了草鱼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基因Ⅱ型GCRV(GCRV-Ⅱ)是导致GCHD爆发的主要病原。疫苗防控是成功发展草鱼集约化养殖业和解决GC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双链RNA病毒,隶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呼肠孤病毒属,能够引起草鱼患上高度传染性草鱼出血病(grass carp haemorrhagic disease,GCHD),造成草鱼的大规模死亡,严重威胁了草鱼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基因Ⅱ型GCRV(GCRV-Ⅱ)是导致GCHD爆发的主要病原。疫苗防控是成功发展草鱼集约化养殖业和解决GCRV-Ⅱ的重要途径。草鱼养殖条件差异大、遗传背景不清楚,实验结果可信度较低。此外,草鱼易受到潜伏感染的影响,这进一步阻碍了GCHD的有效防控。稀有鮈鲫是一种小型实验鱼,已证明对GCRV高度敏感,其体型小、饲养简便、卵膜透明、可周年产卵,符合水生模式生物培养对象的必要条件。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稀有鮈鲫腹腔注射GCRV-Ⅱ后的组织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研究分析建立了GCRV-Ⅱ稀有鮈鲫疾病感染模型,并分别用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免疫草鱼和稀有鮈鲫,评价其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建立GCRV-Ⅱ稀有鮈鲫疫苗评价模型。为GCRV-Ⅱ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开发奠定基础。全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1、GCRV-Ⅱ稀有鮈鲫疾病感染模型构建:本实验将实验组稀有鮈鲫腹腔注射20μL浓度为10 LD50的Hu Nan1307,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M199培养基。对感染GCRV-Ⅱ后稀有鮈鲫的临床特征、病毒载量变化、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肾组织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CRV-Ⅱ可在稀有鮈鲫体内增殖,诱导鱼体出血,死亡率为100%,病毒载量在第7天达到峰值。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该病毒具有双层蛋白质衣壳,形态和大小与感染草鱼的GCRV-Ⅱ病毒颗粒相似。稀有鮈鲫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多器官血管扩张和充血,细胞变性和坏死。以及脾脏、肾脏、大脑和心脏组织疏松。稀有鮈鲫IL-8、Mx、TLR5、Ig M、IFN2等免疫相关基因在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在肝脏和脾脏中上调较为显著。与感染GCRV-Ⅱ的草鱼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以上研究表明,稀有鮈鲫可以作为GCRV-Ⅱ的疾病感染模型。2、GCRV-Ⅱ稀有鮈鲫疫苗评价模型构建:本实验以草鱼作为平行对照,实验组稀有鮈鲫和草鱼分别注射20μL和200μL浓度为1×103copy/μL的减毒疫苗和浓度为5×103copy/μL的灭活疫苗,空白对照组实验鱼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M199培养基,佐剂对照组中腹腔注射同等剂量M199培养基和佐剂质量比为1:1的混合液。比较免疫后草鱼和稀有鮈鲫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和腹腔内佐剂残留情况。各组免疫后28天,注射浓度为10 LD50的Hu Nan1307,比较各组病毒载量变化和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表明,免疫后TLR3、TLR5和My D88等免疫相关基因在脾脏组织中均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上调,血清抗体效价持续升高,草鱼和稀有鮈鲫的结果基本一致。此外,两种实验鱼注射佐剂灭活疫苗后均未发现佐剂残留。攻毒保护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的稀有鮈鲫和草鱼的病毒载量结果基本一致,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减毒疫苗对草鱼和稀有鮈鲫的保护率分别为95.8%和92.6%,佐剂灭活疫苗对草鱼和稀有鮈鲫的保护率分别为81.4%和77.7%。以上研究表明,稀有鮈鲫可以作为GCRV-Ⅱ的疫苗评价模型。本文成功构建了GCRV-Ⅱ稀有鮈鲫疾病感染模型,并通过比较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免疫草鱼和稀有鮈鲫后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率,成功构建GCRV-Ⅱ稀有鮈鲫疫苗评价模型,为后续GCRV-Ⅱ疫苗研发奠定基础,也为其它水生动物模型建立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克氏原螯虾是我国淡水养殖虾类中的重要品种。在养殖和运输等过程中会遭受到各种强烈应激的影响,其中高温应激最常见,危害最大。本实验研究旨在通过向克氏原螯虾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谷胱甘肽(GSH)、黄芪多糖(APS)、维生素C(Vc)来探讨其对克氏原螯虾抗高温应激能力的影响。具体实验方法即是参照相关类似研究将实验虾分成6个浓度组,5个添加组和1个空白对照,并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32尾虾。空白对照投喂市售
青藏高原地势高峻被誉为“地球的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裂腹鱼类是西藏鱼类的主要类群之一。本研究于2019年3月-5月和2019年9月-11月在怒江干流察瓦龙至那曲江段设置8个采样点,采集到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249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85尾以及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
本研究以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i♂)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及糖脂比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饲料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大豆油、亚麻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挑选300尾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隶属于鲹科、鲳鲹属,为暖水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已成为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然而养殖过程中过高饵料系数以及不断提高的鱼粉价格,导致了养殖成本的增加,以价格低廉和分布广泛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是维持卵形鲳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有研究表明过多的植物蛋白替代时,会使饲料中缺乏牛磺酸,导致鱼类生长性能下降,抗氧化免疫能力降低等不良影响。因此,
怒江西藏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生境复杂,地理特征独特,多样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域孕育了独特的水生生物资源。裂腹鱼亚科鱼类是青藏高原主要鱼类,也是怒江西藏段鱼类的重要组成,且许多种是我国所特有。近年来,在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外来物种入侵等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怒江鱼类资源受到显著影响。热裸裂尻鱼、裸腹叶须鱼和怒江裂腹鱼这三种裂腹鱼是怒江西藏段重要鱼类,对其开展遗传学研究有助于了解遗传多样性和遗传
为探究低氧胁迫下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机体和分子响应,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氧浓度胁迫下的鳃组织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鲢肝脏和血清中的抗氧化酶活性;转录组测序分析低氧胁迫相关的信号通路及差异表达基因;并克隆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GLUT1,分析其在不同氧浓度胁迫下的组织表达特征。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低氧胁迫对鲢的机体影响以及在不同氧浓度胁迫下鲢在生理生化和分子响应基
鰤诺卡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好氧菌,易引起鱼类尤其鲈形目发生“结节病”,近年来,鰤诺卡氏菌对广东省杂交鳢、大口黑鲈等鱼类危害越来越大,给水产养殖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目前,鱼源鰤诺卡氏菌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细菌分离鉴定、快速检测、组织病理和疫苗研制等,对鰤诺卡氏菌的流行特征以及致病机制等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通过开展不同来源鰤诺卡氏菌的生理生化特征、基因型及毒力因子和耐药性的比较以及鰤诺卡氏菌对不
气单胞菌(Aeromonas)是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淡水、海水等环境中,是人、兽以及水产动物共患条件致病菌,可造成我国大量淡水鱼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主要调查2009-2018年分离的173株鱼源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分型与其致病力的相关性;并选取不同时间分离的、不同患病动物来源的、不同毒力基因型和不同致病力的5株维氏气单胞菌菌株,测定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探究维氏气单胞菌外膜蛋白ompAⅡ基
罗非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链球菌病等病害的暴发,我国罗非鱼养殖产业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探讨罗非鱼的抗病免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DEx D/H盒蛋白家族成员被发现可作为胞质传感器参与识别病毒核酸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而三结构域(Tripartite motif,TRIM)蛋白家族是重要的调节因子,可作为E3泛素连接酶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为了探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
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 HV-2)是一种能够感染金鱼和鲫鱼及鲫鱼变种的双链DNA病毒,该病毒病流行范围广,蔓延迅速,鲤疱疹病毒Ⅱ型引起的鲫造血器官坏死病也是我国重点监测的疫病,对我国的鲫鱼养殖业危害巨大,已成为鲫鱼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严重影响因素之一。研究鲤疱疹病毒的毒力基因对于鲤疱疹病毒的致病机理的研究以及弱毒疫苗的研制有着重要作用。本论文选取ORF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