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AS、CNV及ROH挖掘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基于系谱信息、生产性能测定(DHI)记录和GGP Bovine 150k SNP基因型数据,利用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和杂合性缺失(ROH)等分析策略定位和挖掘影响荷斯坦奶牛重要生产性状的分子标记、基因组结构变异区域和相关候选基因,探索试验群体在选育和进化过程中留下的基因组选择信号,结果表明:(1)运用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对宁夏荷斯坦奶牛第一个泌乳期5个产奶性状和体细胞评分(SCS)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各性状的加性方差和永久环境方差均在泌乳初期和后期趋于较大,产量性状(产奶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的遗传力在0.19~0.24之间、乳成分(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的遗传力在0.39~0.42之间、体细胞评分(SCS)的遗传力为0.11。(2)利用GWAS分析策略鉴定到13个基因组区域(1Mb)、10个SNPs标记和一些已知和未知的候选基因(DGAT1、ABCG2、PTK2、TRAPPC9、SCARB1和SLCO1A2)对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产奶性状和SCS有重要影响。此外,还筛选到一些具有多效性的基因(TIGAR、SPP1、LCORL、NCAPG和LAP3)不仅与牛产奶性状有关,还与乳房炎抗性、生长和屠宰等性状有关。(3)利用 PennCNV(ARS-UCD1.2)、PennCNV(UMD3.1)和 CNVPartition(UMD3.1)在试验群体常染色体基因组中检测到1,790、1,667和619个CNV区域(CNVRs),其CNVR总长度分别占常染色体总长度的14.2%、13.7%和11.0%。其中,在ARS-UCD1.2基因组中检测到41个高频率CNVRs(群体频率大于5%)。在UMD3.1参考基因组的结果中,不同方法检测到的拷贝数变异区域在群体水平上表现较高的相似度,其重叠区域总长度约为168.71Mb,分别占比PennCNV 结果的 48.9%,占 CNVPartition 结果的 58.43%。(4)关联分析共筛选到23个CNVRs对该群体产奶性状和SCS有较大效应,其中,有6个CNVRs 与已知的产奶性状 QTLs 相重叠,有 5 个 CNVRs(CNVR213、CNVR470、CNVR1061、CNVR1298和CNVR1789)内包含有与奶牛产奶性状密切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此外,本研究发现有55个样本在著名的DGAT1基因上存在拷贝数变异,由于该基因是已知与奶牛乳用性状显著相关的关键基因,探索该基因拷贝数变异对表型的影响也意义重大,目前已将这些个体例为后续验证群体名录。(5)在试验群体中共发现23个高频率ROH区域,其中有5个区域内含有大量已知的对奶牛表型有重要影响的候选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的Win761窗口发现ROH的样本量超过总体的50%,该区域内含有大量与牛生长发育、体尺及采食量等性状显著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著名的具有多效性的PLAG1和CHCHD7基因。此外,位于20号染色体ROH区域内的基因多与牛产奶性状相关,位于7、10和29号染色体上的选择区域内的候选基因多与牛繁殖性状相关。荷斯坦牛在品种培育过程中对奶牛体型、泌乳能力及公牛繁殖力等性状进行过强度选择,这些高频率的杂合性缺失区域既是该品种在选育过程中留下的选择信号。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GWAS、CNV和ROH等基因组分析方法充分挖掘影响宁夏地区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候选基因,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荷斯坦牛育种提供较为重要的基础数据,为解析荷斯坦奶牛重要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线索,为后续进一步基因功能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和设计思路,为未来奶牛更精准的基因组选择方案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不可压磁流体力学(MHD)方程组的数值求解由于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了该问题的有限差分法求解,分别构造了四阶和六阶精度的紧致差分格式,通过数值实验证实了所构造的高精度紧致差分格式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和高效性等显著的优点.首先,从原始变量的不可压MHD方程组出发,推导出了 MHD方程组的定常与非定常电流密度-涡量-流函数形式的方程组.对二维定常方
结核病(Tuberculosis,TB)的广泛流行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脂肪酸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主要能源物质,感染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利用宿主来源的脂肪酸维持其在细胞内繁殖,因此,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伴随着宿主细胞脂肪酸代谢的改变。作为能量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脂肪酸代谢不仅为宿主细胞提供能量支持,且多种代谢中间产物可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调控宿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以导致艾滋病.它以人体的CD4+T细胞为目标,引起免疫系统缺陷,使得人们逐渐丧失抵御许多伺机性感染的能力,从而导致多种临床症状.HIV传染力强,致病性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由于没有有效治疗HIV的方法,利用数学模型研究HIV的传染机制和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HIV的传播特点,建立了四类随机年龄结构的HIV模型,在讨论全局正解存在唯一性的基础上,研究
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作为两种典型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可在河流水环境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下,在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之间迁移转化,对水环境造成持久性影响,探明其在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环境行为、作用机制及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清水河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和OCPs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同位素定年及数学模型等方法,对重金属和OCP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所引起的动物传染性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具有高死亡率的特点,它不仅影响家禽养殖业而且危害人类健康.因此,研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规律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禽流感的传播特点,考虑影响禽流感传播的不同因素,运用传染病动力学的建模思想建立了五个禽流感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和最优控制.本文工作安排如下:(1)考虑到扑杀禽类可以及时控制禽流感传播
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粗饲料通常占40%~70%或更高,是反刍动物的重要营养来源。但粗饲料适口性较差,难消化。通过对粗饲料进行处理,改善其适口性,增强反刍动物对粗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了其生产性能、肉品质和养殖的经济效益。本试验以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主要成分为酵母菌、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为处理剂,选取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作为粗饲料,分六个试验,分别研究了酶菌混合处理荞麦秸秆、稻草和苜蓿干草对其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Mtb)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最棘手的疾病之一,也是单一传染病导致的主要死亡原因,位列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作为一种典型的胞内菌,Mtb可通过多种策略抑制或逃避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并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的功能,在胞内微环境中得以生存。因此,更好地理解Mtb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于确定结核病治疗的新靶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