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动员的身体自我概念对其获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而根据Marsh[1]提出的大鱼小池效应理论,高水平的同伴环境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概念。同时,Marsh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自我概念的降低[2],亦即大鱼小池效应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并不受性别、年龄和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3]。这一结果提示,大鱼小池效应可能与运动员的性格及目标定向等特质有关。本研究首先修订了专门测查运动员身体自我概念的《优秀运动员自我描述问卷》(EASDQ)。对159名学生运动员的测量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随后的研究中,本研究用修订后的EASDQ以及同样具有良好信效度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精简修订版》[4]和《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5],对来自全国14个不同水平运动队的302名田径运动员进行了测量。根据所得数据,本研究使用分层线性模型对大鱼小池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6]。结果表明:大鱼小池效应在竞技运动领域同样存在,运动员的身体自我概念除了与自身的运动水平有正向关系以外,还会受到所在运动队水平的消极影响。同时,性别、年龄、性格和目标定向等因素对大鱼小池效应的影响是不同的:1)大鱼小池效应的作用受性别因素的影响,男运动员与女运动员相比,会更多地受到大鱼小池效应的消极影响;大鱼小池效应的作用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2)大鱼小池效应的作用不受外向性水平的影响;大鱼小池效应的作用受神经质水平的影响,神经质水平低的运动员与神经质水平高的运动员相比,在整体身体自我概念及其某些维度上,会更多地受到大鱼小池效应的影响。3)大鱼小池效应的作用受目标定向水平的影响,低任务定向的运动员与高任务定向的运动员相比,会更多地受到大鱼小池效应的影响,但这种差异仅在整体身体自我概念和身体条件自我概念维度上具有显著性;而高自我定向的运动员与低自我定向的运动员相比,在身体条件和无氧能力自我概念方面,会更多地受到大鱼小池效应的影响,同时,在心理素质和比赛发挥自我概念方面,会更少地受到大鱼小池效应的影响。本研究在中国竞技运动领域验证了大鱼小池效应,并对与其有关的个体因素进行了讨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继续探索大鱼小池效应的其它影响因素,从而为减少大鱼小池效应消极影响,保护和提升青少年运动员自我概念的实践活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