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潍坊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山东省农副产品的集中产区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潍坊市农业污染逐渐加剧,严重威胁着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潍坊农业污染现状进行分析,探究造成农业污染的主要原因,从生态农业角度来探讨潍坊市的农业污染防控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农业污染防控的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首先,本文介绍了农业污染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了潍坊市经济增长与农业污染的现状。其次,运用EKC假说,利用2001-2012年潍坊市农业经济增长及农业污染的相关数据,选用对数线性、对数二次、对数三次函数拟合,建立最优模型,探寻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污染的影响。另外,从政府、市场环境和合作社角度对影响农业污染的宏观因素做了进一步拓展。第三,从农户行为角度出发,以山东省青州、寿光和昌乐3县(市)177个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logistic模型研究影响农户采取生态生产行为的因素。第四,论述了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征,提出防控农业污染的重要举措—发展生态农业。最后,在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防控农业污染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对农业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代表性指标进行EKC检验发现,二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因素对农业污染的影响具有双面性,经济增长可能有助于环境改善,也可能会造成环境恶化。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农膜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都已经处于曲线的下降阶段,即这3个污染指标的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减少。秸秆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呈递增的线性关系,生活污水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呈倒“N”型线性关系,且都处于曲线的上升阶段,即随着经济增长,这两项污染趋于恶化。从总体来看,潍坊市的农业污染状况仍较为严峻,农业污染防控工作需要引起重视。 2.除了农业经济增长因素以外,对农业污染造成影响的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如:政府因素、市场环境因素、合作社因素等。 3.被调查的177户农户中,60.6%的农户愿意进行生态生产行为。显著影响农户进行生态生产行为的因素有:被访问者的性别、种植面积、是否认为农产品无公害认证有意义、是否认为农药化肥对环境有污染、是否参加了当地的农业合作组织、当地政府是否有支持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生活的村庄有没有定点的垃圾收集设施。 4.以往的农业污染治理措施,往往是事后治理,成本高,效果也不好。本文从生态农业视角出发,提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主体,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排放。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科技支撑,利用经济刺激手段,促进全面共同参与,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全方位防控农业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