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铜是一种具有优良的导热以及导电等性能的材料,但铜的资源匮乏、市场价格昂贵。而铝资源丰富、价格低,是一种较好的导电材料。因此提出了“以铝代铜”的方法,但是单一的纯铝结构强度低、耐腐蚀性差,无法满足对服役条件要求较高的环境,从而不能完全用铝代替铜。使用铝/铜复合结构代替单一的金属铜,不但可以综合两种材料的特性,还可以节约铜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使其在电缆、制冷、电子电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是一种具有优良的导热以及导电等性能的材料,但铜的资源匮乏、市场价格昂贵。而铝资源丰富、价格低,是一种较好的导电材料。因此提出了“以铝代铜”的方法,但是单一的纯铝结构强度低、耐腐蚀性差,无法满足对服役条件要求较高的环境,从而不能完全用铝代替铜。使用铝/铜复合结构代替单一的金属铜,不但可以综合两种材料的特性,还可以节约铜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使其在电缆、制冷、电子电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在铝和铜的异种金属连接过程中,铝/铜界面处会产生大量脆硬的金属间化合物,会对接头的各项性能造成很大影响。采用超声辅助的方法进行铝/铜焊接,金属间化合物层可在超声振动作用下发生破碎,焊缝区的晶粒尺寸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下发生明显细化,从而达到改善接头性能的目的。本文通过超声振动辅助等离子弧熔钎焊的新方法,研究了超声振动辅助对铝/铜搭接接头组织、力学性能和导电性的影响,讨论了超声辅助铝/铜熔钎焊接头的界面反应过程。本文首先采用超声振动辅助等离子弧熔钎焊的工艺方法,实现了搭接宽度为3 mm的5052铝合金和T2紫铜的异种金属连接,获得了良好成形的铝/铜熔钎焊搭接接头。利用SEM、EDS、XRD和剪切试验等测试方法,研究了超声振动对铝/铜焊缝表面成形、铝在铜基体上的浸润铺展、焊缝晶粒尺寸大小、接头界面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不施加超声振动时,在界面处形成大约55 μm厚的金属间化合物层,Al-Cu共晶区出现一些树枝晶和粗大的等轴晶,焊接接头的剪切强度为51.37 MPa。施加超声振动后,铝在铜基体上的浸润铺展面积增加,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下降到29 μm,Al-Cu共晶区的晶粒尺寸明显降低,搭接接头的剪切强度由51.37 MPa增加到84.93 MPa。对接头的断口形貌进行SEM观察发现接头的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然后,为了后期进行铝/铜接头的导电性研究,又进行了搭接宽度为10 mm的1060纯铝和T2紫铜的超声振动辅助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试验,分析了不同超声功率、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对铝/铜等离子弧熔钎焊搭接接头的宏观形貌、横截面微观形貌、界面组织结构和剪切强度的影响。所得到的焊缝浸润铺展良好,接头无明显的裂纹、气孔等焊接缺陷。采用SEM对得到的搭接接头进行观察发现,整个界面过渡区域和焊缝区可大致分为Al-Cu金属间化合物层、Al-Cu块状共晶区以及α-Al与网状Al-Cu共晶组织区三个区域,而Al-Cu共晶组织区由α-Al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CuAl2相组成。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的破碎程度增大,平均厚度降低,Al-Cu共晶组织区的厚度增大。随着焊接速度的减小以及焊接电流的增大,由于焊接热输入增大,铝/铜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明显增大。由剪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接头的剪切强度随着超声功率、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的增大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当超声功率为700 W、焊接电流为75 A、焊接速度为190 mm/min、离子气流量为2 L/min、保护气流量为1 L/min时,1060纯铝和T2紫铜搭接接头的剪切强度最大,为86.31 MPa;接头的断裂方式为解理断裂,断裂位置处于CuAl2的金属间化合物上。最后,研究了工艺参数变化对纯铝和紫铜等离子弧熔钎焊搭接接头电阻率和电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超声功率、焊接电流以及焊接速度的增大,接头的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大,而电导率先增大后减小。当超声功率为700 W、焊接电流为75 A以及焊接速度为190 mm/min时,接头的电阻率达到最小,为2.18μQ·cm,接头的电导率最大,为79.09%IACS。
其他文献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性能的工程胎用橡胶材料。乳聚丁苯橡胶(ESBR)因其优异的拉伸、撕裂及屈挠性能而成为极具应用前景的胎用橡胶材料之一。然而单一的ESBR并不能满足工程胎高强度、高耐磨等性能的需要,通过对ESBR的复合改性,制备高强度、高耐磨、耐刺穿的改性乳聚丁苯橡胶工程胎用复合橡胶材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本文充分利用混炼型聚氨酯(MPU)的性能优势,通过对ESBR的复
随着人们对于水合物的不断研究,水合物的相关技术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对于水合物开发及储运过程中,当气体与水相结合并达到水合物形成温压条件时,管道中会再次生成水合物从而堵塞管道。基于此,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多用途环境友好型水合物生成实验平台,研究的重点是不同颗粒级配下不同一次分解压力、分解时间对水合物二次形成的动力学影响。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降温法使甲烷水合物在不同颗粒砂样的多孔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粒径和Zeta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表面疏水性对小米四种蛋白组分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微观状态下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存在簇状结构,有聚集成块的趋势,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形状完好,没有融合,但堆积程度高,醇溶蛋白亚基带分布明显清晰,亚基分子质量小且不杂乱,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亚基带分布广泛,球蛋白的粒径分布区间小,强度高,谷蛋
油气混输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运输的核心技术,目前为止油气混输技术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了。我国油气混输的研究起步晚,发展较慢,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对较少,设计理论尚不成熟。油气混输技术离不开的核心设备就是混输泵,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因其结构紧凑、耐磨损、流量大、效率高以及对含气率的不敏感等一系列优点在多种油气混输泵中脱颖而出。现阶段对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进行优化改良从而达到效率性能
压力管道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而腐蚀缺陷是导致压力管道失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准确预测含腐蚀缺陷管道的剩余强度对保障压力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尤为重要。目前,在使用传统评价方法对含缺陷管道进行剩余强度预测时还存在着精度低、方法复杂的缺点。国内外虽然利用有限元等方法针对管道缺陷开展了大量研究,但针对管道缺陷的发展趋势和缺陷发展后的管道剩余强度并未开展深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BP神经网络(BP
深海石油天然气的有效开发能够保障中国能源的安全供给,也是未来石油天然气稳产增产的主战场。以多相增压泵为核心的气液混输技术是油气田开采和输送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螺旋轴流式气液混输泵凭借输运流量大、对含砂颗粒不敏感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气液两相间的密度差,混合介质在叶轮旋转作用下受到的离心力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气液混输过程中产生气液分离和气团堵塞流道等问题,严重影响混输泵的混输性能。本文以螺旋轴流
油气混输技术是针对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和输送的特种技术,油气混输泵作为能够同时输送原油和石油伴生气的设备,成为了油气混输技术的关键设备。轴流式混输泵因其输送流量大、能适应高含气率工况和结构紧凑而被广泛应用。但目前轴流式油气混输泵设计中的结构参数多是依据轴流泵的设计经验取得,未必是轴流式混输泵最佳参数。本课题以理论设计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结构参数变化对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压缩单元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
航天航空和燃气轮机等领域的严苛环境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以镍基高温合金为代表的材料在的宽温域内的摩擦磨损问题,抗磨减磨和耐高温成为其显著特点,传统固体润滑剂已经难以适应严苛的使用环境,目前的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添加从低温到高温的不同润滑剂来实现宽温域的连续润滑,或者是通过化合反应等生成氧化膜或其他高温润滑剂起到协同润滑的作用。针对传统润滑剂在高温高速条件和宽温域内连续润滑的设计难点,本
烟气轮机是催裂化装置能量回收系统中重要的装备之一。动叶片是该大型旋转机械装备重要的工作元件,长期处于高温、高速以及催化粒子冲击的环境中且承受多种载荷,极易出现损伤甚至断裂等失效问题。而且动叶片的结构比较复杂,呈现空间自由曲面形状。在正向设计过程中存在周期过长且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逆向设计在创新设计中能快速满足多样化需求,缩短设计周期。因此采用逆向设计方法获得烟机动叶片的精确三维模型,对动叶片的结构
全球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问题,探索海洋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已经迫在眉睫,其中输送相关资源的设备尤为重要,传统的输送设备效率低,报损率高。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输送流量大,性能稳定,对复杂多介质流体和高含气率流体具有较强的输送能力。本文选用一套完整混输泵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中欧拉多相流模型以及RNG?-?湍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混输泵的内流场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出压缩单元级流道流动特性与气泡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