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成岩成烃演化及对页岩气赋存状态的影响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zhilin123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页岩具有“源储一体”的特征,其生烃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储层孔隙结构演化过程,进而影响含气量和赋存状态的转化。本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明确了过成熟海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阐明了有机质生烃与储层成岩过程中孔隙结构演化规律,创新性地建立了成岩作用影响页岩储层物性的定量表征方法,恢复了成岩-成烃作用耦合控制下页岩气赋存状态演化过程。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过成熟富有机质页岩,矿物组成以石英、粘土和碳酸盐矿物为主。依据矿物组成差异性识别出4类岩相,其中硅质页岩形成于缺氧-贫氧环境,粉砂质和钙质页岩形成于贫氧-富氧环境,而黏土质页岩多形成于富氧环境。页岩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页岩孔径分布具有多峰特征,孔体积为1.411cm3/100g~3.028cm3/100g,其中微孔(<2nm)、介孔(2nm~50nm)和宏孔(>50nm)占比分别为23%、58%和19%。分离有机质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远远大于页岩,页岩中孔径小于20nm的孔隙由有机质和无机矿物共同提供,孔径在20nm~80nm的孔隙主要由有机质提供。页岩组成中,TOC和黏土矿物含量对孔隙结构的发育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低成熟下马岭组海相页岩热解模拟实验获取人工熟化的不同成熟度页岩。有机质生烃演化可以分为生物化学生气(生沥青)、热降解生油气(生油窗)、热裂解生湿气和深部高温生气(生干气)4个阶段。页岩孔隙形态和孔隙结构的演化过程与油气生成时间匹配良好。有机质演化过程中,无机矿物孔隙逐渐减少或消失,有机质孔隙从不发育到发育有机质收缩孔、气泡状有机质孔,再到海绵状有机质孔。孔隙结构定量表征结果表明:(1)生沥青阶段,有机质收缩孔及内部微裂缝的出现导致介孔和宏孔体积增加,沥青充填导致微孔体积减小;(2)生油窗阶段,气泡状有机质的发育导致孔体积增加;(3)生湿气阶段,大孔径的气泡状有机质孔过渡为小孔径的海绵状有机质孔导致介孔和宏孔体积减小和微孔体积增加;(4)生干气阶段,海绵状有机质孔的大量发育导致孔体积明显增加。页岩气体吸附能力受微孔结构控制明显,随成熟度增加,单位微孔体积内气体吸附能力降低。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压实、胶结、交代、溶蚀和有机质成熟作用。不同岩相页岩成岩作用减孔效应不同,其中硅质页岩以胶结减孔为主,黏土质页岩以压实减孔为主,而钙质页岩胶结减孔和压实减孔程度相当。成岩演化与有机质生烃共同影响孔隙的发育,成岩作用决定了无机矿物孔的分布,进而控制了迁移有机质的富集及有机质孔的发育程度。不同岩相页岩碎屑组分的非均质性导致了其成岩-成烃综合演化过程的差异性。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甲烷吸附能力分布在1.149mg/g~2.442mg/g,主要受温度、总有机碳和粘土含量影响。基于Langmuir过剩吸附模型,以甲烷等温吸附拟合参数与温度的线性关系为基础,建立了页岩含气量预测模型。随埋深增加,气体吸附能力先增加后降低,游离气含量逐渐增加,吸附气比例逐渐降低。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赋存状态演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沉积初期至晚二叠世,吸附能力迅速增加,后小幅度波动变化,该阶段总含气量有限,气体吸附处于欠饱和状态。晚二叠世至白垩纪中期,吸附能力降低,该阶段总含气量包括干酪根热解气及液态烃裂解气,气体吸附处于饱和状态,开始出现游离气,游离气含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加。白垩纪中期至今,地层抬升,生烃过程停止,吸附能力增加,现今地层含气量大小受地层抬升过程中保存条件破坏程度的控制。
其他文献
油水两相混输技术在管道输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原油中存在的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如胶质、沥青质等,以及油田的注水、注聚合物等开采工艺的运用,油水乳状液的形成不可避免。受低温环境的影响,乳状液中的蜡结晶析出,沉积在管壁上,造成了管道输送能力的下降,这给油田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关于油水乳化体系蜡沉积的研究开展得十分有限,对蜡沉积的机理以及沉积过程的描述尚不充分。本文从蜡晶与油水界面相互作用角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战略性接替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传统的热采技术难以适应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绿色开发的新要求,亟需研发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开采新技术。井下射频加热技术,具有加热速率快、增产效果好、清洁环保及适用储层多等优点,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模拟实验等。因此,本论文在广泛调研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模拟实验两方面出发,着重对
滑片泵是利用内部密封工作腔室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来实现吸油、压油并输出高压流体的回转式液压泵。相比传统举升工艺,滑片泵可通过调节偏心距的方式控制排量、可根据现场生产的需要增减泵级数,有着耐高温、流量脉动小、结构简单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如径向液压作用力不平衡等不足。作为一种新兴的机械采油设备,目前对于滑片泵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泵工作特性的分析评价及相应举升系统的优化设计尚有待完善。基于滑片泵的机械结
本论文主要围绕沼气、煤层气、裂解气中的CH4分离展开了实验研究,针对CH4/N2分离进行了过程模拟研究,目的是为ZIF-8/水-乙二醇浆液法吸收-吸附耦合分离含CH4混合气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解决可能碰到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ZIF-8/水-乙二醇浆液在分离CH4/CO2混合气的时候,ZIF-8的孔隙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研究发现加入适量的2-甲基咪唑(m Im),不仅能在含水
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与美国大体相当。但是,与北美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不同,我国页岩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山区,大都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表条件差、天然裂缝发育,且长水平井段可能穿越多个不同小层,其页岩物性参数差异大,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特征。为了方便起见,常规压裂设计一般将同一水平井的页岩储层按照均质地层进行处理,采用相同的分簇射孔和压裂参数。因此,当前的压裂设计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会在一
储层地质模型更新作为钻井与开发工作的基础,并作为连接二者的桥梁与纽带,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基于随钻测井(LWD)的岩性识别与针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更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但同时兼顾时、效两因素(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的地质模型实时更新的相关研究成果鲜见报道。第一方面由于LWD主要应用于指导地质导向作业,通常只对钻遇储层岩性进行有效识别,而对储层物性特征难以实现随钻解释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富集于大陆边缘和永久冻土层,它也被看作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包括降压法,注化学剂法,注热法。本论文利用有效容积为196 L的大型三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系统研究了降压法和注化学剂法开采水合物过程的相关规律,并进行了冰点以下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本课题组搭建时世界最大,目前全国最大的水合物成藏模拟装置进行了改造,使其可以完
含水合物的沉积物与波速等物理性质的关系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在冻土带区域和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层,且在自然界的分布模式具有多样性。同时,在现有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中,可能面临着储层坍塌、失稳等环境灾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实验室制备了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并进行了其声学性质变化规律的实验模拟,同时从实现安全、高效的开采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在冰点下开采天然气水
由于具有良好的保温能力、突出的就位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抵抗外载荷能力,双层管在海洋石油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双层管结构设计和损伤评估一般忽略了内管与外管的接触作用,采用两个单层管的化简方法,忽略了双层管特殊结构对管道整体抗力的影响,导致双层管的设计和评价较为保守。由于外管不受内部介质输送的载荷影响,内管与海底环境相隔离,因此双层管可以适当降低安全等级并减少内外管壁厚,极大提高双
随着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深化及常规油气资源日益消耗,非常规油气作为常规油气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备受关注,其中,页岩气以其分布范围广、资源储备量大及稳产周期长等特点,成为当前勘探开发的热点。目前,虽然我国页岩气开发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大部分区块仍表现出开发效果差、预测产量与实际储量矛盾等现象,归结其主要原因还是对页岩气藏微纳米孔-缝气体渗流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产能模型误差较大所致。因此,亟需基于页岩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