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城市化进程给人们带来沧海桑田的变化。一方面,享受到土地集约开发带来生产效率的高效、公共服务的便利;另一方面,承受着高密度、中心化、大规模人口转移和集聚所带来生活方式的转变。不难发现,微观尺度的邻里生活正走向人口陌生化、行为失范化、社会原子化的趋势,日益成为各种矛盾的聚焦点。诸如,邻里纠纷引发的邻里暴力犯罪案件大幅增长;邻里冷漠增加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障碍的风险正困扰着数亿人;邻里异质化极大地限制了非本地化社会融合的进程。无可置疑,现代邻里生活方式转变带来邻里纠纷、邻里冷漠、邻里异质现象日趋尖锐,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也引发了潜在的社会危机,亟需引起全社会及各领域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尽管21世纪的城市不再囿于空间,但城市个性始终源自地方。社区是地方文化的独有特征,也是全世界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更是塑造精细化邻里生活方式的最宜尺度。现代社区培育社区意识认同,鼓励成员开展共同信念和集体行动,是重塑睦邻关系、增强人际互动、培育公民习惯,化解邻里问题的关键钥匙。我国社区发展正迈入社区自治的新篇章,社区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但限于自主结构的利益冲突、空间形态的先天制约、居民参与的动力不足,依然面临着社区意识认同淡薄、培育机制低效的困境。如何规避我国社区空间形态制约的先天弊端、同时增强居民集体行动的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更需要各邻域与学科共同的出谋划策。西方国家近200年的社区研究与规划实践,积累了培育社区意识认同的先进经验和教训。诸如社区“集体效能”理论发现和完善,为通过政策制定、土地结构调整、住房管理、公共服务布局等宏观规划调控手段空间干预邻里福祉、激发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增强社区意识认同培育效率提供了理论的可能,也引发了城市规划参与改善人类生活福祉的路径探索,成为全球各国家和地区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我国社区建制结构清晰和数据口径统一的天然优势,为“集体效能”理论研发提供了优质环境,势必为加速本土化研究进展。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加关注人民高水平生活质量,重视发挥社区规划的综合部署。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重庆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城市社区如何增强居民的集体效能水平以及社区规划如何介入调控的关键问题,重点聚焦并揭示我国城市社区对集体效能的增效机制,完善本土化理论建构和实证经验,制定城市社区环境增效的规划方法,优化我国推动社区自治、培育社区意识认同的建设路径,为城乡规划学科主动式空间干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视野和技术方法。本研究共七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第1章)是绪论,阐述了启发课题研究方向的现实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态势,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命题,即,探索城市社区增强集体效能的机制,提出了预期实现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拟定了“机制推导—要素分解—核心筛选—合成重组—空间决策”的顺序研究方案和混合方法研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论文第二部分(第2章)是社区环境的增效逻辑解析,属于机制解析的理论推论阶段。通过追踪西方集体效能近20年来概念认知的外延轨迹,总结其从“解读社区犯罪-解释邻里效应-调控邻里效应”的发展脉络,提炼了集体效能对邻里福祉的调控路径,拓展了桑普森提出以集体效能为中介的邻里效应理论模型的内涵;将社区空间特征与社区结构特征纳入理论模型,在环境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理论基础上,提出社区特征影响集体效能内在逻辑;借鉴系统动力学寻优过程的理论思想,将内在逻辑延展为“通过调控环境参数-达到较优特征构造-增强社区集体效能”的城市社区环境增强集体效能的逻辑路线。确定调控参数是城市社区空间环境土地利用、商业业态、交通容量等供参数,以及社区结构环境集中劣势、居所流动、移民浓度等支撑参数;调控方式是实现促进增效的供给和支撑社区特征、削弱抑制增效的供给和支撑特征的“扬长避短”策略。论文第三部分(第3章)是社区环境的增效参数测度,属于机制解析的要素分解阶段。选取我国西部人口基数最大、流动性高、邻里矛盾突出的移民城市重庆作为研究区,抽样选取分布渝中区、渝北区、沙坪坝区和江北区的48个社区为研究样本,运用量表测量法对704名社区居民进行社区集体效能的水平测度;确定反映土地利用、商业业态、交通容量3类供给参数的18类环境供给因子和反映集中劣势、居所流动、移民浓度3类支撑参数的17类环境支撑因子,基于GIS平台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对环境因子进行量化测度;揭示不同环境参数集体效能的空间分布特征,借用归一化指数测量了社区在集体效能的供给和支撑效应下的空间分异规律。论文第四部分(第4章)是社区环境的增效效果测算,属于机制解析的核心筛选阶段。基于数据测量的结构和类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弹性网(elastic net),建立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测算社区环境因子与集体效能水平的变量相关关系,以回归系数反映环境因子的增效效果,揭示具有显著增效效果的13类环境供给因子和10类环境支撑因子,提炼出核心促进增效效果的因子序列和抑制增效效果的因子序列。论文第五部分(第5章)是社区环境的增效路径提炼,属于机制解析的合成重组阶段。借用组态比较方法的思想,选择高、中、低水平集体效能样本作为比对案例,23类核心环境因子作为解释条件,分析多元组态的因果路径关系,揭示17对促进增效效果的环境供给与支撑组合以及20对抑制增效效果的环境供给与支撑组合,以此总结出符合社区特征和发展规律的5条空间驱动路径,以“扬长”为主的“商业业态增密”单核驱动、“土地结构优化”单核驱动、“土地结构优化+商业业态增密”复合驱动,以“避短”为主的“商业服务减量”单核驱动、“土地结构优化+交通环境整治”复合驱动,实现“高水平”集体效能的社区特征组合。论文第六部分(第6章)是城市社区环境增效的规划方法,属于机制解析的空间决策阶段。基于前文分析结论,将实验结论融合实际应用,提出了以增强集体效能为导向的社区规划方法集。包括制定了规划时序、规划要素和规划主体等方面的增效原则;空间形态和物质条件、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增效内容;制定了以5类空间驱动路径演变的3类规划导向,即规避公共空间争夺、建构公共空间议题、营造交往互动空间,结合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参与深度和覆盖广度,构建应对不同社区类型和发展进程的4类增效模式,分别是空间指标决策型、行动计划制定型、空间改造支撑型、项目服务配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