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知》为黎巴嫩伟大作家纪伯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小圣经”。作者纪伯伦把它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次降生”,表达了使他“成为站在太阳面前一个自由人的唯一思想”。原作不仅想象丰富,感情真挚,富于哲理,而且文字优美、典雅、流畅。自1923年首次出版以来,已被译成56种语言。第一部完整版中译本由冰心于1931年译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后世广为传读的钱满素、黄少政译本相比,冰心译本中的表达看似有些“过时”,竞争上并不占优势,却仍为当代大批读者所喜爱,究其原因,其独特之处源于冰心译本中存在的翻译体现象。
翻译体通常是指那些受到来自原语的干扰,总体上基本符合目的语的语法,但个别表达方式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就英译中而言,就是指译文中的“欧化”现象。综观《先知》冰心译本,除却其高雅优美的文学语言,翻译体现象也随处可见,二者共同构成了冰心译本独特的翻译风格。本文从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先知》冰心译本中的翻译体进行描述性研究,通过分析冰心时期翻译文学地位的变迁及其对冰心翻译活动的影响,说明了翻译体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全文的研究背景,同时也阐明了研究此文的方法、目的、意义及论文结构。第二章作了文献综述,回顾了以往学者对《先知》翻译情况、翻译体及其与翻译风格的研究。第三章为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多元系统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了翻译体及多元系统论之间的联系。第四章基于《先知》冰心译本,从词汇搭配和逻辑处理两个层面对文本中的翻译体进行了语言学分析,说明了翻译体在冰心译作中的体现及其对她翻译风格的影响。并收集了读者对冰心译作的反馈,从侧面反映了其翻译体的接受情况。第五章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冰心时期翻译文学地位的变迁及其对冰心翻译活动的影响,说明了冰心翻译体及其翻译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阐明了冰心翻译体的时代意义。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研究发现:翻译文学的地位影响了冰心翻译策略的选择,冰心倾向于异化翻译,遵循原文结构。而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带来了翻译体的出现,并对其翻译风格产生了影响。《先知》冰心译本中的翻译体主要体现在词汇搭配与逻辑处理两方面,这种翻译体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尽管《先知》中翻译体的一些表现形式不甚恰当,冰心深厚的文学素养及其柔美高雅的文学语言使其变得易于接受,翻译风格与原文风格接近。其次,冰心语言中的翻译体现象是当时时代普遍的特征,是时代的选择。有助于译者更好地再现原作审美意义和主题意义。符合当时的文学翻译大潮流,满足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体验。最后,了解冰心翻译体产生的多元系统背景,有助于客观看待其翻译体存在的意义,更好的理解冰心《先知》的翻译风格。
翻译体通常是指那些受到来自原语的干扰,总体上基本符合目的语的语法,但个别表达方式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译文。就英译中而言,就是指译文中的“欧化”现象。综观《先知》冰心译本,除却其高雅优美的文学语言,翻译体现象也随处可见,二者共同构成了冰心译本独特的翻译风格。本文从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先知》冰心译本中的翻译体进行描述性研究,通过分析冰心时期翻译文学地位的变迁及其对冰心翻译活动的影响,说明了翻译体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全文的研究背景,同时也阐明了研究此文的方法、目的、意义及论文结构。第二章作了文献综述,回顾了以往学者对《先知》翻译情况、翻译体及其与翻译风格的研究。第三章为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多元系统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了翻译体及多元系统论之间的联系。第四章基于《先知》冰心译本,从词汇搭配和逻辑处理两个层面对文本中的翻译体进行了语言学分析,说明了翻译体在冰心译作中的体现及其对她翻译风格的影响。并收集了读者对冰心译作的反馈,从侧面反映了其翻译体的接受情况。第五章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冰心时期翻译文学地位的变迁及其对冰心翻译活动的影响,说明了冰心翻译体及其翻译风格形成的客观原因,阐明了冰心翻译体的时代意义。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研究发现:翻译文学的地位影响了冰心翻译策略的选择,冰心倾向于异化翻译,遵循原文结构。而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带来了翻译体的出现,并对其翻译风格产生了影响。《先知》冰心译本中的翻译体主要体现在词汇搭配与逻辑处理两方面,这种翻译体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尽管《先知》中翻译体的一些表现形式不甚恰当,冰心深厚的文学素养及其柔美高雅的文学语言使其变得易于接受,翻译风格与原文风格接近。其次,冰心语言中的翻译体现象是当时时代普遍的特征,是时代的选择。有助于译者更好地再现原作审美意义和主题意义。符合当时的文学翻译大潮流,满足当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体验。最后,了解冰心翻译体产生的多元系统背景,有助于客观看待其翻译体存在的意义,更好的理解冰心《先知》的翻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