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入世10多年来,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大国。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大出大进中,出现“逆差常态化”现象。然而,中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在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迎接由此而引发的激烈市场竞争、价格波及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冲击。本研究将农产品国际贸易置于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发展的国民经济增长系统中,构建从价格传导波及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框架,探寻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途径和贡献。本研究以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石,构建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基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认识,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特征,分析贸易逆差的成因,以判断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未来走势。其次,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来验证和分析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第三,基于影响途径的检验和分析,构建模型,系统评价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2004年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差额出现由“顺”向“逆”的历史性大逆转,逆差不断扩大,并呈现长期存在的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大豆、棉花、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贸易失衡决定总逆差,具有主要逆差产品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的特征。需求、结构和竞争力(引力)的CMS分解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受竞争力和结构影响,增速缓慢。但相比较而言,农产品进口因为国内经济环境趋好进口引力大增,进口增速远大于出口,则必然形成逆差。因此,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逆差态势将成为短期不可逆转的趋势。短期内,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通过价格传导及波及,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增长均刺激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进口和出口上涨1%,中国农产品价格分别上涨0.7355%和0.4198%。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中国CPI上涨,并通过CPI对PPI的影响,间接导致PPI上涨。短期内(半年),农产品价格对CPI有重要影响,贡献44.9%;农产品价格对PPI的贡献较为稳定,半年内贡献13.07%。经粗略推算,农产品进口和出口上涨1%,将对CPI上涨分别贡献0.3303%和0.1885%,将对PPI上涨分别贡献0.0961%和0.0549%。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仅对中国农业增长和农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产业关联,形成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间接影响,对三次产业具有结构调整效应。格兰杰因果表明,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技术扩散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影响中国农业增长。农产品国际贸易不仅为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和空间,而且通过农业及其产业关联间接影响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实证结果表明,农产品进口和出口扩张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作用不同:一方面,出口会减少第一产业份额,增加第三产业份额,对第二产业有负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另一方面,进口会增加第二产业份额,减少第三产业份额,对第一产业有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从短期来看,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价格传导波及效应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联立方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都会引起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将直接导致CPI上涨,抑制经济增长。同时,中国农产品进出口通过CPI对PPI的影响,间接引起PPI更高幅度的上涨,而刺激经济增长。两者相抵,现阶段国际贸易引起农产品价格每上涨1%,国民收入将增加0.1%。但就长期而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不仅影响资本和劳动的产出效率,而且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首先,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有助于促进中国农业增长;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和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进口都促进了中国农业增长,但进口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结构对中国农业增长具有更显著的意义。其次,农产品出口的增加将显著促进中国第三产业份额的增加,明显推动经济规模的扩大,促进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但抑制劳动要素的产出效率。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将显著扩大第二产业的份额,减少第三产业的份额,两者均会导致经济规模的萎缩,抑制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而促进劳动要素的产出效率。两者比较可知,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逆差格局将会抑制中国经济的增长。综上所述,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趋势已不可逆转,鉴于其对中国农业和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保持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适度规模水平和合理结构成为重要目标。为此,需要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国际贸易均衡发展;需要通过改善农产品流通方式,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疏通农产品价格传导途径,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效率,扩大贸易利得;需要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仅奠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本和技术基础,而且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