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网络诽谤罪”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304465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的进步,网络的日益普及带给了人们越来越多的便利,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便利生活的同时,人们也面临个人隐私被随意披露、个人名誉被随意抵毁的困境。诽谤罪在我国的整个刑法条文中并非主要罪种,其法律规定也模糊不清。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网络急速发展的时代,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案件也越来越多,以何标准划分“言论自由”与“诽谤罪”的界线,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网络诽谤案,如“王帅帖案”、“曹县帖案”、“闫德利案”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这些案件反映出,在当今社会,“诽谤罪”模糊、滞后的规定与现实生活网络诽谤案件的激增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诉”与“公诉”的冲突;(2)公安机关“不作为”与“乱作为”的冲突;(3)“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认定标准的冲突;(4)“管辖地确认”的冲突。这些法律与现实的冲突显示出:我国传统诽谤罪的规定已不能适应当前网络时代惩治网络诽谤罪的需要。所以,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是民事侵权还是刑事处罚都要求将诽谤罪的规定细化,以便加强实务中的可操作性。同时,“网络诽谤罪”也是网络犯罪的内容之一,从网络出现萌芽到现在风靡全球,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纵观我国现行法律,除了颁布一些涉及某些网络侵权、网络犯罪问题的法律规定外,事实上并没有建立起一部系统、全面、行之有效的法律将网络犯罪纳入整体管辖。法律虽然具有“滞后”的特性,但是这种滞后也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在发现问题后不及时分析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将会使更多的权益受到侵害,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所以对于当今出现的这一网络诽谤问题我们也应当及时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意见,使之建立有效的网络处罚规则,这也对我国其他网络犯罪的处罚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一、“网络诽谤罪”的概念及其特征;二、现行法律规定与“网络诽谤罪”的现实冲突;三、“网络诽谤罪”的认定标准;四、域外立法与实践;五、需要完善立法的几个方面。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力图使人们对网络诽谤的严重危害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旨在建议立法机关,细化“诽谤罪”的处罚标准,完善法律规定,创设“网络诽谤罪”,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名誉的行为进行惩处,以期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从而达到促进网络秩序良性发展的最终目的。
其他文献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调动植物育种者的积极性,发达国家率先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各具特色的植
法律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实践,如何理解和解释法律的规范性特征,是法哲学家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以英国著名法哲学家H.L.A.哈特的名著《法律的概念》为依据,阐述了哈特关于法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以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其中,详细介绍了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内容,和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重点阐
在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中泄漏源强是预测事故后果的主要影响参数,也是事故应急救援决策的基础。为了在化学品泄漏事故过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泄漏源强数据,将粒子群优化(PSO)算
从教学督导机制功能上把握其效能所在,从教学督导的积极结果的衡量中,了解其效能的发挥情况;从教学督导机制的自我建设中,解决其后续发展的问题,从而实现督导机制的效能化,增
刑罚执行监督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最基本的业务之一。刑罚执行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对刑罚能够准确的执行,维护执法的公信力,保护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保
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规定了作为一般债权的应收账款可以成为权利质权的标的,从而突破了之前《担保法》限定了只有证券化了的债权才能作为权利质权标的的限制,大力推动了权
跨国公司普遍将获取外部创新资源作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战略手段,注重在整体谋划基础上有策略地获取利用外部知识和技术。本文以电力行业的3家国际领先跨国公司为对象,对跨
犯罪构成是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核心与基础,素有刑法理论“皇冠上的宝石”之称。围绕现行日趋激烈的四要件存废与三阶层引进之争,笔者认为有必要以两种理论各自的发展演变为基
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因钢柱脚底板和混凝土基础柱面结合层(二次灌浆层)厚度不够,导致无法灌密实的质量事故。针对发生的质量事故提出解决方案,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行之有效的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