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受战事影响,学校或辗转流亡办学,或停办,产生了大量流亡失学失业青年,国民党教育当局成立专门性质的收容安置机构,收容众多流亡失学失业青年和学生,并予以救济。针对流亡学生的贫苦状况,实行贷金制度和助学措施,改善学生待遇,学生得以安心学习。教育当局的安置举措和救济措施,给予师生信心,在师生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而这也埋下了内战时期师生再次南迁的伏笔。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全国性的教育复员,河南也不例外,与战时相比,河南省教育的确呈现出短暂的复苏景象。但其教育复员是不完全的,因为经费和国共关系的日益紧张,众多战时流亡青年未能得到及时安置,相反出现了倒流,其战后所成立青辅会之辅导中转职能变为收容救济,违背其初衷。不仅其所设计的战后教育规划和目标未能达到,而且其复员中的问题也已初露端倪。紧接着国共间内战的爆发,无异于让河南省教育雪上加霜,在豫北地区产生了河南省最早的一批流亡学生,先是零星的豫北地区流亡学生集聚郑州,后以安阳流亡学生空运达到豫北流亡学生迁移的一个高潮。为及时应对流亡学生的食宿和复课问题,青辅会河南辅导处、河南省教育厅以及社会各界纷纷对其展开救济,对省立学校单独安置,择址复学;对县私立学校的流亡学生,则是设立两所临时中学和一所临时师范以收容安置,以便管理。此后,随着国共之间拉锯战的展开,河南省内流亡学生和学校纷纷逃至郑州、开封、南阳、信阳以及商丘等几个国民党固守的地区。第一次解放开封前后,集聚在郑州、开封等地的流亡学生最先转移出省,多是先前豫北地区逃至郑汴等地的流亡学生,经商丘、徐州,抵达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河南流亡学生麋集南京,生活和复课均成问题,引发众多社会问题,影响了南京正常的社会秩序。教育部在与相关机关会商之后,成立大梁、河岳、河南等联中,沿浙赣线觅定校址,将流亡学生遣送至江浙赣等地复学。南京市内前一波流亡学生尚未完全疏散,便因开封地区形势的再次紧张而产生了第二波流亡学生,教育当局接受前一次的教训,不再将其暂时收容在南京市内,而是将其在在下关车站就地分发江浙赣等地。流亡学生们虽然被分发安置到江浙赣地区复学,但是其生活困境依旧没有得到改善,相反变得更为艰苦。这是河南省内流亡学生省外迁移的东线,主要沿着陇海铁路线,由洛阳、郑州、开封,经商丘、徐州,而抵达南京,再由南京遣送分发周边的浙江、江西、江苏等地,故称东线流亡学生。在东线流亡学生开始向省外迁移的同时,豫中如潢川、汝南、郾城等地,豫东南如淮阳等地的中等学校纷纷向信阳地区转移,并进而逃至湖北汉口等地。教育部鉴于信阳和汉口的众多豫籍流亡学生,筹设中原临时中学和嵩云联中加以收容。因从方位上看,位于河南中部,并沿着平汉线铁路逃亡,故名之为“中线流亡学生”。1948年11月初,南阳地区形势日趋紧张,南阳地区十四所公私立中等学校随其南迁,后省立学校与县私立学校分道扬镳,省立学校迁至湖北,不久便因经费问题宣告解散。南阳的县私立学校抵达衡阳,获国民党教育部批准成立“教育部特设豫衡联合中学”,转至零陵县复课。但在零陵县并未得到多长时间休整和学习时间,经广西,随国民党军队到达越南,后转至台湾。这是西线流亡学生的逃亡路线,也是命运最为坎坷的一批河南籍流亡学生。渡江战役之后,分布在江浙赣等地的大部分河南流亡学生并未继续南迁,而是在原地等到解放大军的到来,这批流亡学生或参加解放军的军政学校,或直接在当地参加工作,或返回河南复学。流亡学生为共产党输送了大批人才,或是军事方面,或是宣传方面。也有的流亡学生在原地参加了当地建设工作,较多的流亡学生选择返回河南。为了做好返豫流亡学生的安置工作,开封市文教局特地成立返豫员生问事处,在经过短暂改造之后,或继续上学,或直接分配参加工作,为新中国建设的各行各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流亡学生的产生并不单是军事和政治所能简单归纳和概括的,而是政治与教育纠缠的结果。国民党为显示其爱护青年的关怀之心,同时又为了防止学生不被共产党所用,作出了迁移流亡学生的决策,而流亡学生是为国民党政策所诱惑,为了谋得安定的读书环境以出人头地,达成二者间的契合,才产生了现代史上的这一重大流亡现象。随着国共之间战争的日益白热化,国民党节节败退,在播迁的过程中,看到了国民政府和教育当局的腐败,救济上的可有可无,收容上似是而非,让流亡学生感到失望,进而产生消极抵抗,而这也意味国民党教育政策上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