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给奶牛业造成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本研究对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等地区十四个规模化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进行病原的细菌学调查,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结果如下:
1.对14个规模化奶牛场所采集的623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样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到468株细菌,被调查牛场乳样细菌检出率最低为46.3%,最高为100%,平均检出率73.0%。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18株,占25.2%;葡萄球菌244株,占52.2%;链球菌106株,占22.6%。
2.参照东秀珠、蔡妙英等《常见细菌鉴定手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鉴定,结果为大肠埃希氏菌61株,占51.7%;产气肠杆菌26株,占22.0%,其它八种占26.7%。
3.根据梅里埃APIstaph对葡萄球菌的鉴定结果为,木糖葡萄球菌65株占37.8%;缓慢葡萄球菌40株占27.6%;金黄色葡萄球菌12株占7.0%;变异微球菌19株,占11.0%。
本研究查明了新疆北疆地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为该病的药物防治及免疫防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细菌仍是导致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主要原因;但分离得到的细菌种类多,没有绝对优势菌群,这使得对该病的药物防治及免疫防治困难加大。